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即日起,人人长寿客户端开设《2025新春走基层》专题,记者将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等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充分反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亮点成效,展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加快建设现代化渝东新城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生动场景,营造活力涌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记者走基层】从安居到宜居到乐居——“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高庙村“变形记”
长寿湖畔,秋意正浓。在石堰镇高庙村,敲击声、谈笑声与机器轰鸣声交织,奏响一曲乡村“蝶变”的交响乐。昔日沉寂的湾落与传统农房,借着“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的契机正悄然变化:青砖砌花窗,黛瓦映橘色,一座座农房在工匠手中焕发新生。“瞧!这青砖砌的花窗,就是我们本地老师傅的手艺!”站在改造的房屋前,村民蒋仁刚笑容满面。他指着焕然一新的屋顶和院墙说:“以前墙皮掉粉、雨天漏水,现在又结实又好看。村里推动这个改造,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了。”村党支部书记刘程木穿梭在施工队伍中,额上沁着汗珠。他拾起一块青瓦向记者介绍:“颜色取自本地柑橘,花纹灵感来自荷叶。我们坚持用本地工匠、本地材料,既节约成本,也更留住乡愁。”“改造不是‘刷大白’,得看每家每户的实际需求。”刘程木介绍,示范片内42户农房被细分为“安居、宜居、乐居”三种类型,从基础安全到功能完善,再到景观享受,梯度推进,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更让村民们期待的是,村庄紧邻长寿湖的天然优势将被彻底激活。顺着刘程木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条沿湖而建的观光廊道初具雏形。“十里滨湖,一步一景……”他描绘道,村里计划种植菖蒲,与柑橘园连片打造,让高庙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湖景房”聚集地。环境改善,不仅美了家园,也点燃了产业发展的希望。“在城里打工的侄子问我,村里缺不缺农家乐。”蒋仁刚搓着手,眼里闪着光,“房子漂亮了,路好走了,湖景更美了,不愁没人来。我们就盼着这一天。”石堰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熊平表示,这个示范片就像一个“引爆点”,成功撬动了全域土地整治、移民后扶等一批大项目落地。目前,研学、露营、越野等社会资本项目主动找上门,正在积极洽谈中。如今,高庙村的“美丽实践”已接近尾声。本月底全面完工后,这个长寿湖畔的村庄将实现完美蜕变。从“安居”到“乐业”,一幅环境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变得触手可及。 记者 李辉 刘霞飞
2025-10-23【记者走基层】石堰镇:“保姆式”服务护航秋收
清晨的石堰镇新滩村,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68岁的陈国荣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家5亩稻田里来回穿梭的联合收割机,甚是满意。“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割稻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机器一会儿就收完了,省时又省力!”陈国荣仍记得以前收稻的场景:天刚蒙蒙亮,全家人就带着镰刀下地。大人们弯腰割稻,孩子们在后面捆扎,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收一两亩地。“最怕遇到雨天,稻子倒伏就更难收了。”陈国荣回忆道,收完稻子,全家人要歇上好几天才能缓过劲儿来。今年,陈国荣早早就在村里的农机服务队预约了收割机。“两台机器小半天就收完5亩地,工钱才600元,今年预计可收5000余斤稻谷。”更让他高兴的是,收割机直接脱粒装袋,再也不用人工打谷子了。石堰镇党委书记余勇介绍,今年该镇水稻种植面积达2.3万亩。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3000余亩水稻收割。为确保机收安全高效,石堰镇开通了农机“绿色通道”,简化年检、跨区作业手续办理;组织技术人员为全镇收割机进行全面“体检”,排查安全隐患;安监、农机等部门与派出所联合巡查,杜绝无证作业、疲劳驾驶;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天气、作业需求等信息,确保农户粮食颗粒归仓、丰产丰收。记者 李辉
2025-08-07长寿这里竟有一片五彩稻田,你见过没?
8月4日,记者走进云台镇八字新村的百亩稻田,一幅由黄、白、紫红、紫黑、绿色水稻“绘制”的巨幅稻田画卷跃然眼前。据了解,这片稻田占地106亩,其中五彩水稻种植区占地15亩。通过彩稻选育、图案设计、定点测绘等工序,于5月中旬完成秧苗移栽。经过精细的田间管理,勾勒出房屋、农机、彩色步道、“和美云台”等图案文字及造型,将传统农田转变为大地艺术景观,赋予了田野蓬勃生机与活力。“家人通过食疗康复的经历,让我萌生了发展农业的创业想法。去年,我决定返乡承包土地种植粮食。”碧宛春(重庆)中医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碧介绍,公司目前已建立起稻米-粉丝加工产业链,未来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农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和养生食品产业。“以彩色水稻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八字片区第四批市级示范建设规划高度契合。经过与农户共同商议,我们确定了‘和美云台’这一主题。”云台镇乡村振兴岗的工作人员谭力介绍,镇上与农户共同商议后,设计了五彩稻田的图案,并邀请了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下一步,云台镇将持续深化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升级、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等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谭莉 夏晨扬
2025-08-04【记者走基层】李子售价是普通果的3倍,这个果园有啥不一样?
眼下,在葛兰镇湾丘村竹篱笆家庭农场,一颗颗翠绿透亮的巫山脆李挂满枝头,像极了晶莹的绿玛瑙。当市场上普通李子的价格在“4元至8元区”徘徊时,农场主甘德才的巫山脆李价格却稳稳站在“15元高地”,还引得游客排队争相采摘。这里的巫山脆李凭什么赢得消费者青睐?7月17日,记者带着疑问前往农场一探究竟。优选良种筑牢品质根基走进海拔700多米的湾丘村,山风裹挟着果香扑面而来,甘德才的30亩李子林就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山腰上。大学毕业后,甘德才在大城市打拼了20年,始终对家乡充满无限眷恋。2018年,他带着积蓄回乡,从零开始学习李子种植技术。“现代农业不是拼产量,而是拼品质和品牌。”农场主甘德才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说道,“我打造果园就认准三个坚持,即坚持选育良种、坚持高海拔种植、坚持生态种植与品质至上。”“种好李子要从选好苗开始。”甘德才抚摸着碗口粗壮的果树介绍说,返乡之初,跑遍重庆、四川等地考察,为找到最合适的品种,试种了10余个品种,最终选定巫山脆李。“巫山脆李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型端正、脆甜多汁,市场认可度高。”甘德才特地从巫山引进优质嫁接苗,虽然每株价格比普通苗贵3倍,但保证了品种纯正和成活率。“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李子糖分积累更充分,果肉更加脆甜多汁。”甘德才介绍,高海拔种植不仅减少病虫害,还延长李子的生长周期,风味更浓郁。生态培育种出放心好果与传统果园不同,竹篱笆农场全程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甘德才将自家养殖的禽畜粪便发酵成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通过人工除草、物理防虫等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农药使用。李子林里,一群土鸡在李树下巡逻。“这可是我们的'生物除草机’。”甘德才抓起一把散发着醇香的褐色肥料,“鸡粪羊粪发酵的‘营养餐’,比化肥金贵多了。”为了防虫,他还给每棵树穿上“防虫裙”(粘虫板),挂上“小灯笼”(诱虫灯)。虽然每亩要多花几百元,但换来“可以带皮吃”的安全果。“我们专门开车过来,这里的李子不打农药,吃着特别放心。虽然贵点,但值得!”正在采摘的王先生边摘边说,不一会儿,篮子已装满李子。在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甘德才用“生态溢价”证明了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在甘德才的农场里,每个细节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当农业遇上匠心,“土疙瘩”也能变“金元宝”。记者 李辉 曾启国
2025-07-21【记者走基层】万顺镇:水稻“飞防”助丰收
“装药、定位、喷药、返航……”7月7日,记者在万顺镇白合村看到,“飞防”操作人员轻点遥控器,伴随着嗡鸣声,大型喷药无人机缓缓起飞,在空中洒下细密的水雾,很快就完成约70亩稻田的“飞防”作业。万顺镇农技人员周伯安介绍,眼下水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期,也是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高发期。这些病虫害一旦大规模出现,将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及时遏制病虫害蔓延,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万顺镇组织专业的“飞防”作业队,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作业。“我种了七八亩地,以前自己打药,要背着喷雾器打一天,现在无人机作业,几分钟就能完成,省时又省力。”白合村村民罗明兰高兴地说。据了解,自6月初以来,万顺镇组织“飞防”作业队加班加点进行作业,目前完成6500亩稻田病虫害防治工作。记者 但宇 陈钰
2025-07-08【记者走基层】长寿湖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助力水稻稳产增收
眼下正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连日来,长寿湖镇抢抓晴好天气,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业,通过科技手段助力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记者在长寿湖镇红光村看到,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低空飞行,在技术人员操控下,无人机沿着稻田不断喷出水雾。红光村种植大户袁全红说:“以前雇人施药,一天只能覆盖二三十亩,现在无人机按航线精准喷洒,我家70亩地无人机2个小时不到就能完成,省时省力也省心。”长寿湖镇农业服务岗工作人员蒙玲玲介绍,无人机采用超低容量喷雾,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可减少化学用量30%,每架无人机一天作业可达400亩,不仅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还能保证农药喷洒的均匀性和精准度,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今年,长寿湖镇共出动6台植保无人机,计划对4500亩稻田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农户1000余户,无人机虫害防控工作预计7月中旬全面完成。记者 肖娅
2025-07-08【记者走基层】果园建起防雨棚 效益提高了五成
6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市街道东门村2组的傅森果蔬桃梨采摘园,负责人傅森林正穿梭在茂密的桃林间,察看桃子的成熟状况。记者留意到,近期持续降雨让果园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然而桃树上却不见雨水的踪迹,一个个成熟的桃子也全然未受到雨水的侵蚀。傅森林告诉记者,这都要归功于新技术的应用。傅森林投身果蔬种植行业已有10余年。起初,他在双龙种植蔬菜,后来逐渐转型水果种植。2021年,为了发展水果采摘业务,他来到新市街道东门村,流转了100余亩土地,全程原生态循环种植桃子、梨子、脐橙等水果,其中高品质桃子更是果园的特色招牌。园内桃子品种丰富,涵盖蟠桃、黄桃、油桃等30余个品种,采摘期从每年5月持续到10月。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傅森林遇到了难题。他发现,在5到7月份成熟的桃子中,蟠桃和油桃极易出现裂果现象,糖分也会随之下降,还有落果现象发生。经过咨询农委专家,傅森林得知,这是因每年这段时间多阴雨寡照天气所致。“难道农业真的只能靠天吃饭?”傅森林不甘心,他坚信科技的力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设合适的避雨设施”。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傅森林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他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他邀请市农科院果树所、市农技总站、区农研中心的相关专家多次来到果园,为果树“把脉开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底,区农委决定在傅森林的果园实施连阴雨寡照区水果高糖高产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借助项目资金,加之傅森林的自筹资金,果园建成了15亩手动伸缩式防雨棚和10亩简易拒雨布。记者看到,这种伸缩式防雨棚由主架、防雨布、钢线、地锚、紧线器、收放线、钢丝绳卡扣、挂钩等部件组成,棚顶如三角雨伞形,不会因积水导致棚架垮塌,收折也很方便。“这段时间持续降雨,但通过观察,困扰果园多年的难题基本解决了。预计今年效益能够提高50%以上!”傅森林信心满满地说道。记者 李秋晨
2025-06-24【记者走基层】从都市繁华到乡土情深,他架起乡村振兴的“电商之桥”
6月13日凌晨2点,云台镇八字村清迈风情街万籁俱寂,唯有刘苒的店铺还亮着灯。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他正反复修改着“稔愫”品牌新品——“芒夏逐湿米茶”的宣传文案,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从曾经穿梭于都市写字楼、在商海叱咤风云的创业者,到如今扎根乡村、一心扑在农产品电商事业上的“新农人”,刘苒用实际行动架起乡村与外界的“电商之桥”。告别都市霓虹 寻回乡土初心2003年,从重庆渝西学院(现重庆文理学院)政治历史教育专业专科毕业后,刘苒进入重庆联通公司歇台子营业厅,从一名普通营业员做起。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一路晋升,成为营业厅主任、分部经理,直至部门主管。2011年,怀揣着创业梦想的他毅然辞职,在都市商海里开启拼搏之路。开手机店、进军电商领域创办淘宝店铺“优格诚品”、打造眼镜品牌“吾目”、涉足网约车租赁行业……近20年的时间里,刘苒在商业浪潮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人脉。尽管在城市里取得不错的成绩,刘苒的内心却时常感到迷茫。“在都市里打拼,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忙着追逐一个又一个商业目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刘苒回忆道。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云台镇,就职于重庆清迈农业有限公司。刚踏入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乡亲们质朴的笑容,以及漫山遍野的优质农产品,让他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情感被唤醒。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刘苒看到一位老农守着自家种的优质大米,却因没销售渠道而愁眉不展。“这些大米口感好、品质高,只能在当地小范围售卖,太可惜了。”那一刻,刘苒意识到,乡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所积累的商业经验或许能在这里派上用场。深耕电商沃土 点燃乡村希望说干就干。2024年,刘苒在八字村创办耘心诚品电商中心。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村民们对电商充满了疑虑和不信任。“在网上卖东西靠谱吗?会不会被骗?”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刘苒没有退缩。他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地向村民解释电商的优势和前景。村民余波就是刘苒最初的“学生”之一。“我刚开始啥都不懂,连手机拍照都拍不好。”余波笑着说,“刘老师一趟趟往我家跑,手把手教我怎么给大米拍照,怎么写产品介绍,还教我怎么和客户沟通。”在刘苒的指导下,余波家的大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得越来越好,订单从最初的零星几个,到后来每天都有几十单,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为了让更多村民掌握电商技能,刘苒定期在电商中心举办培训课程。课堂上,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电商知识,还邀请已成功的村民分享经验。“大家看,这是张大姐家的咸菜,通过电商平台,她家里的几十斤咸菜一次就卖完。”刘苒一边展示手机上的销售数据,一边鼓励大家,“只要大家愿意学,肯用心,都能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在刘苒的努力下,电商中心逐渐走上正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云台镇的特色大米、土鸡蛋、蔬菜等农产品,成为电商平台上的“抢手货”。截至目前,电商中心已帮助当地数十家农户打开销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打造特色品牌 绘就振兴蓝图简单的农产品销售只是起点,刘苒深知,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特色品牌。2025年,他创立了“稔愫”品牌,将云台镇本地的优质物产与中医节气养生理论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节气养生产品。“‘稔’代表丰收,‘愫’代表情怀,我希望通过这个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云台镇的优质农产品,让大家感受到传统养生文化的魅力。”刘苒介绍,为了研发产品,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中医典籍,结合当地的物产特点,反复做试验。针对初夏的“立夏”与“小满”节气,他们以本地稻米为基底,推出了清除湿困的“芳华初绽米茶”,随着“芒种”与“夏至 的到来,祛湿散寒、补充正气的“芒夏逐湿米茶”顺利上市。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我本身湿气重,喝了这个米茶后,感觉身体轻松了很多,味道也很不错。”一位购买过产品的顾客评价道。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刘苒严格把控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还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刘苒积极参与“乡村合伙人”就业创业服务站项目。他的电商中心为当地提供了产品灌装、食材处理、产品包装、快递打包等就业岗位,帮助26名残疾人实现了就近灵活就业。“在这里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一位在电商中心工作的残疾人感激地说。展望未来,刘苒充满信心:“电商只是一个切入点,我希望未来能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让更多人走进云台镇,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爱上这里的产品。” 记者 李杉
2025-06-13【记者走基层】高庙村:土院换新颜 湖畔生金景
长寿湖畔的石堰镇高庙村,一场以“美”为笔的振兴实践正热火朝天。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通过打造“巴蜀美丽庭院”,让老宅换新貌、环境大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图景正在湖畔徐徐展开。走进高庙村土地湾,眼前一片繁忙景象: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顶着烈日,仔细地为一座座农房“改头换面”。泥刀敲击青砖的脆响与搅拌机的低沉轰鸣交织,奏响乡村蝶变的序曲。这里,42户民房被整体纳入“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点改造工程,正经历一场“内外兼修”的蜕变。“这次改造,群众意愿是设计的核心出发点。”高庙村党支部书记刘程木介绍,改建方案巧妙融合本土特色:提取丰收的橘色、田间荷叶的翠绿为色彩灵感;本地常见的青砖、青瓦被大量运用,既节约成本,又保留了巴蜀韵味。42户民房改造根据实际需求,精准划分为“安居型、宜居型、乐居型”三类梯度推进,确保实用与美观并重。这轮改造不止于房屋外观的提升。刘程木透露,改造方案中,村史馆和多项公共活动设施也赫然在列。但更让村民翘首以盼的,是全盘激活村庄三面环水的独特优势——沿长寿湖自然蜿蜒的岸线,将打造一条绵延10公里的滨湖观光廊道及相互串联的休闲步道。刘程木描绘着蓝图:“廊道沿线将种植再力花、菖蒲等观赏花草,结合稻虾共生生态园的建设,昔日的旧宅院将华丽转身,变成自带观景露台的‘湖景合院’”。环境提升是起点,产业兴旺是方向。“巴蜀美丽庭院改造不仅是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更是为高庙村发展乡村旅游铺路架桥。”刘程木信心满满地说。村民潘广清也满怀希望:“已经有在外的村民有意愿回村发展,我们肯定也能跟着沾光,增加些收入。”话语朴实,却道出了乡亲们对家乡宜居又宜业的共同期盼。(效果图)昔日旧院静待重生,滨湖长廊指日可待。高庙村这场“美丽实践”,正为乡村振兴故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余舸 杨甜甜 戴璐尧 实习生 王永欣
2025-06-10【记者走基层】科技特派员田间地头授技术
5月28日清晨,石堰镇兴隆村乱石寺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基地人头攒动,60多位柑橘种植户围着几株病态果树样本展开热烈讨论。“叶片发黄不一定是缺氮,可能是根系问题。”市级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栽培与生理研究中心主任淳长品蹲在人群中,手指轻捻叶片向大家演示诊断技巧。这正是由区科学技术局与石堰镇联合举办的柑橘夏秋季高效栽培技术培训。“夏梢控不住,果子挂不住;秋肥下得巧,来年产量高。”淳长品手持长势对比图,将晦涩的生理原理编为农谚,通俗易懂。投影幕布上实时展示着炭疽病与溃疡病的显微对比,农户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原来潜叶蛾的飞行轨迹是这样的!”当无人机拍摄的虫害动态图谱展示在幕布上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声。随后,大家来到室外柑橘果园,淳长品拨开茂密果树丛,演示“三剪法”夏季修枝技巧。种植大户陈永碧拿着自家果园的受害枝条挤到前排,淳长品当即调配治疗药剂,并手把手教她辨认红蜘蛛产卵痕迹。“这些技术讲得很透彻,很实用!”陈永碧十分感激。“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特派员团队已在石堰镇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石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课堂+田间’的培训模式,让科技真正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记者 李辉
2025-05-30【记者走基层】银湖农业:升级果园设施 未雨绸缪防大旱
近段时间,龙河镇银湖农业的果园里呈现出一番新景象:果园新安装了喷淋设备,并搭建了遮阳网的柱子,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夏季高温天气做足准备。“夏季到来后,气温会逐渐升高,果园内的作物面临着高温干旱等诸多挑战。”银湖农业负责人贾晓霞介绍,去年,200多亩的果园,高温期间每天要40多名工人进行浇水,果树管理成本高。今年,企业果断投入资金对果园进行设备升级,新安装的喷淋设备可根据果园内的实际湿度和温度情况进行精准喷洒,不仅能有效降低果园内的温度,保持土壤湿度,还极大地减少了人工灌溉的工作量。与此同时,搭建的遮阳网柱子为后续遮阳网铺设做好准备,待高温时节,遮阳网将为果树遮挡强光,避免果实和枝叶受到灼伤。“此次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每亩地能够节约1000元的人力成本。这不仅有效降低了果园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果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龙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鼓励更多果农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升全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辖区果树丰产丰收。记者 刘霞飞 特约记者 王亚明
2025-05-08【记者走基层】樊兴铭:小小桑葚成就创业梦
5月6日,记者在渡舟街道幸福满园家庭农场看到,桑葚缀满枝头,如玛瑙般晶莹饱满,果香浓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田园风情。农场主人樊兴铭是渡舟街道黄连村人,早年在外务工。2018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他敏锐察觉到桑葚产业的潜力。“桑葚药用价值高,能制成多种产品,结合采摘游玩,市场前景广阔。”发现家乡土质适宜种桑后,他毅然返乡,流转土地开启试种之路。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种植技术,樊兴铭走上了规模种植的道路,如今他种植桑葚达20余亩。同时,他坚持人工除草,采用有机肥和物理生态控虫,精心培育出的桑葚个大、形好、味美。为打开市场,樊兴铭摸索出独特模式:通过朋友圈和抖音开展订单式销售;推出“火箭式”配送,城区5斤以上免费送货;以体验式采摘聚人气、赢口碑。采摘现场,遇到游客购买,他总会多添上一把桑葚:“每篮再送一点!”桑葚园不仅成就了樊兴铭的创业梦,还带动了村民增收。他聘请周边村民参与管理、采摘,每人每天有80元左右收入。村民殷如亮高兴地说:“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挣一两千元。”“桑树全身是宝,桑果、桑叶可食用,桑枝、桑皮能入药。”谈及未来,樊兴铭信心满满,他计划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开发桑葚酒、果酱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记者 李杉 吴顺钊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