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即日起,人人长寿客户端开设《2025新春走基层》专题,记者将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等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充分反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亮点成效,展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加快建设现代化渝东新城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生动场景,营造活力涌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记者走基层】返乡新农人分享“鸡中贵族”养成三要诀
“咯咯咯,咯咯咯……”4月21日,记者踏入石堰镇麒麟村的姜林农业林下生态鸡养殖基地之前,便听到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基地负责人林奎站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将玉米粒挥洒而出,转瞬间,一群羽毛油亮的跑山鸡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欢快地啄食。林奎,年过半百,曾在深圳打拼10余年,与人合伙从事弱电工程,收入非常可观。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长寿亲戚家做客,这里的青山绿水让他一见倾心,随即决定要在这里实现他的田园梦。2023年,林奎告别了城市的喧嚣,毅然投身于长寿的农村,开始了他的生态养殖创业之旅。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他的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进入姜林农业林下生态鸡养殖基地,仿佛置身于鸡的“欢乐王国”。数千只跑山鸡在柚林间自由穿梭,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振翅高飞。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那金红相间的羽毛如绸缎般闪耀着光泽,身姿挺拔,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优雅与活力,宛如“鸡中贵族”一般。如何养好这“林间贵族鸡”?林奎有三个秘诀。“从不喂食饲料,只喂玉米。每天控制喂食量,确保它们只吃到七八分饱。这样它们会主动觅食,四处奔跑。如果鸡一直不动,肉质自然不佳。”在林奎的精心照料下,鸡的肉质紧实、味道鲜美,鸡蛋品质上乘、营养丰富,市场上售价2元一枚还供不应求。在场地管理方面,林奎将养殖区划分为三个单元,实行轮休制度。一旦一批鸡的养殖结束,他就会对这片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并让生态休养半年以上,之后才重新启用。这种科学环保的养殖模式,促进了鸡、粪肥、林木之间的良性循环。鸡粪成为柚树的天然肥料,有助于其生长;柚林又为鸡提供了活动空间和食物来源。为了确保鸡苗的品质,林奎还特意购置了现代化的孵化设备,并自学掌握了科学的孵化技术。在科学规范的孵化管理下,孵化出的鸡苗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和高成活率。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坚持生态养殖意味着更高的喂食成本和更长的养殖周期,这使得产品价格自然高于普通鸡肉,给市场销售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投入了几十万元,但收益连工人的工资和日常支出都不够。”尽管面临暂时的困难,林奎并未动摇他的决心。他坚信,只要坚守品质,定能赢得市场。林奎希望,在长寿打造一个生态养殖品牌,让更多的人吃到健康、美味的鸡肉。记者 陆世玲
2025-04-21【记者走基层】贴心服务送田头 护航春耕促生产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节,为保障全年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连日来,葛兰镇产业发展服务团及时行动,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为春耕生产“送技献策”。技术指导送田头 助力丰产保丰收连日来,趁着天气晴好,葛兰镇的农技专家走进盐井村油菜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察看油菜的生长情况,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指导农户进行病虫害诊断,助力今年夏粮丰收。“一要适时使用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二要提前做好开沟排涝防止田间渍涝。如果叶片发病率已达到10%以上、茎发病率在1%以下时就要开始喷药……”现场,农技专家根据当地油菜实际生长情况,重点讲解菌核病、蚜虫等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知识,村民围成一团,听得十分投入。“太实用了!以前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种植油菜,今天学到了不少科学种植方法。”培训结束后,农户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油菜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也增强了他们的种植信心,期盼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今年以来,该镇服务团结合日常工作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实施科学种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进村入户指导60余次,服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70余个,开展技术培训780人次。创新服务强宣传 提质增效护健康“这个叶面肥配方要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动态调整,既能壮苗又避免浪费。”4月7日,在葛兰镇烟坡村聚惠农场,农技专家正对照生产台账,为农场负责人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为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该镇服务团深入辖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及种养大户,详细查看生产台账,指导生产人员合理用药,为春耕生产注入“绿色动能”。据介绍,该镇服务团依托土壤墒情监测点数据,指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精准施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并推广“生物农药+物理诱控”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已完成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的“体检式”服务,建立“一场一策”档案,带动核心产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同时,利用院坝会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利用赶场“摆摊”服务,发放生产用药“明白纸”,指导农户用新药、用好药,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记者 李辉
2025-04-07超美!这里隐藏着个“三色花海”

3月13日,记者走进长寿湖镇龙沟村荒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瞬间被粉白黄交织的“三色花海”吸引。眼前,桃花、李花、油菜花在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粉色的桃花似少女面庞,娇艳柔美;洁白的李花如冬日初雪,纯净无瑕;金黄的油菜花像灿烂金海,耀眼夺目。“三色花海”相互映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勾勒出绚丽的春日美景。微风拂过,花香沁人,令人沉醉。“这里非常漂亮,拍出的照片特别美。”正在花海中拍照的游客李清告诉记者,赏完花海,还可以到旁边的农场体验“复得返自然”的乡村生活。该农场运营负责人黄仕林介绍,除了赏花外,农场还提供柴火鸡、露天火锅、烤肉等美食,垂钓、露营项目也趣味十足。游客还可以上山采摘野葱、折耳根、香椿等野菜,感受田园乐趣。据了解,近年来,龙沟村凭借良好的生态和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打造乡村旅游胜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增收,还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记者 刘霞飞 刘伦武 见习记者 蒲雪梅
2025-03-14【记者走基层】志愿服务助春耕
当前,正值春耕时节。3月8日,葛兰镇白云村组织全体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助力春耕暖人心”主题党日活动,帮助群众进行玉米育苗,助力春耕生产。70多岁的邵国中是该村3组村民。他家准备种7亩玉米,因劳动力缺乏,还未来得及育秧苗。该村党支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在田间,组织党员志愿者前来帮助其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当天上午,党员们早早来到邵国中家的玉米地。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大家分工协作,一上午的时间就帮助他搓完了七亩地需要的玉米肥球。邵国中激动地说,党员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也让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活动中,党员们还与邵国中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鼓励他坚定信心,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记者 李辉
2025-03-10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时,他却回到农村干了这事……

广阔的乡村田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梦想,为众多游子提供了实现理想的舞台。在葛兰镇南中村,曾经的园林建筑老板李伟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毅然回乡投资兴业,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次探亲洞察家乡发展潜力 走进葛兰镇南中村桂花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青砖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蜿蜒曲折,绿意盎然的田野上绽放着各色花卉……“回乡创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家乡的那份眷恋。”李伟说,桂花塆上游老龙洞有一股终年不竭的泉水,由地底涌出,恰经南中村桂花塆,构成独特的山水溪流风貌。每每想起此情此景,总是勾起他内心的那份乡愁。 彼时,李伟在园林建筑行业早已干得风生水起。一次回家探亲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桂花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发展潜力,决心以打造田园综合体为契机,改善乡村面貌。经过一番考察和规划,2004年,李伟与妻子叶敏回到老家,投资打造一处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莺语公社。夫妻俩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同时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生态特色。 经过精心打造,一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热门打卡地。“这里空气好、环境好,比住在城里好,在这里生活幸福感满满。”说起桂花塆的变化,正在散步的村民徐成淑高兴地说,她每天吃完晚饭,会带着家人在这里散步,其乐融融。 振兴产业回报桑梓带领村民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在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李伟还投资成立重庆华夏农业有限公司,以休闲旅游、垂钓、户外草坪婚礼、园林火锅、民宿酒店、主题婚宴厅等为特色主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这个村子和村里的人,就是我们农业公司的根。”李伟说,“没有他们,我就是飘浮的。只有他们融入进来,我才是有根有源的。”村民“融入”李伟的农业公司,最直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到农业公司民宿酒店务工,二是将自家蔬菜和土特产卖给公司。之于前者,每年的餐饮旺季,来公司务工干活的村民有100余人;之于后者,李伟利用公司这一平台,向游客销售村里的土鸡、土鸭、腊肉、土鸡蛋等农家特产。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真是太好了!”家住附近的冯淑芳是该公司的一名务工人员,她说,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岁数大了,在这里上班一年也有近3万元的收入,她来说很满意。 李伟介绍,目前公司吸纳附近100余名村民就业,一年的人工劳务费支出达180余万元。这些村民不仅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还能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得额外收入。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传承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长寿米粉作为非遗传承品牌,蕴含丰富的文化属性。”李伟介绍,葛兰镇有悠久的米粉制作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民间薪火不息、代代传承。 为传承和发扬这一非遗文化,李伟打算在田园综合体内精心打造米粉体验区。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米粉从选料到制作全过程,感受传统工艺魅力,还能参与制作,品尝新鲜出炉的米粉。 李伟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消费,还可以带动乡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长寿米粉,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李伟说,他还计划举办米粉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长寿米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李辉 刘霞飞
2025-03-05“菌中黄金”羊肚菌在我区试种成功

近日,云集镇飞龙村的温室大棚内传出喜讯——素有“菌中黄金”美誉的羊肚菌在我区试种成功。记者在飞龙村看到,7个覆盖着黑色遮阳膜的羊肚菌大棚整齐并排在田地里。进入棚内,只见一垄垄菌床上,一朵朵黑色、深褐色的羊肚菌错落有致地挺立着。俯身细看,有的菌盖微微张开,像在热情地向来访者打招呼;有的还羞涩地半合着,恰似一把把精致的小伞。大棚内,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菌垄之间,采收羊肚菌。他们蹲在两垄菌床之间,搜寻着每一朵成熟的羊肚菌,当发现心仪的“目标”时,就轻轻捏住菌柄基部,用小刀顺着根部快速而精准地划过,一朵完整的羊肚菌就收割完成。“我们在飞龙村试种了两亩多羊肚菌,预计产量在1000斤左右。”种植户曹峰华介绍,羊肚菌营养价值丰富,而且烹饪方式多样,同时还可以入药。羊肚菌一般分为干菇和鲜菇两种,鲜菇的价格大概是70元—100元/公斤,干菇的价格是400元—1200元/公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云集镇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杰表示,羊肚菌的试种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发展信心,将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羊肚菌种植中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记者 李文龙 吴浩 熊婕
2025-03-04【记者走基层】1个月销售20万斤,石堰大雅柑俏销全国
2月27日,记者走进石堰镇新滩村,重庆市长寿区亿庆利农业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亿庆利合作社”)种植的200亩大雅柑销售火热,从1月开园至今,已销售20万斤,前来购买和回购的顾客络绎不绝。记者在亿庆利合作社果园内看到,一个个果型硕大的大雅柑套着纸袋挂在枝头,村民们正手持工具进行采摘。采摘完的柑橘被运送到打包仓库,再分拣装箱,最后由快递车辆发往全国各地。亿庆利合作社负责人陈小舟告诉记者,这样的销售情况每天在持续,高峰期一天销售量上万斤。“我们果园预计30万斤的产量,现在还剩6-7万斤。产品复购率非常高,达到40%。”大雅柑是耙耙柑的改良品种,其果皮金黄、色泽光亮、果型匀称;剥开外皮后,果肉饱满,汁水香甜。亿庆利合作社在新滩村9组,流转了100多户村民的土地种植大雅柑,由于品质优良,在今年第八届“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评选中斩获银奖。随着果园发展壮大,每年前来帮工的村民达到1000人次,柑橘销售的火热,也带动了村民的致富增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一个月有两三千的收入。”新滩村村民潘志秀告诉记者,她一年到头在果园里打工,包括施肥、剪枝、匀果、除草、抗旱等工作内容,相信只要大家把果树照料好了,往后的日子会更有奔头。如今,随着大雅柑销售进入尾声,村民们忙着加入到果树修剪和果园整理的工作中,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杨溢 陈钰
2025-02-28【记者走基层】十年磨一剑,退休老太“啃”下荒山育出“果王
天道酬勤!这四个字在程晓兰的身上,极具说服力。 在今年第八届“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评选中,程晓兰报送的柑橘品种“明日见”获得了日系杂柑类“果王奖”殊荣。谁曾想,她和她的“果王”,都是真正的新人。程晓兰今年60岁,退休十年,在这之前,她从没当过农民,是货真价实的“门外汉”。而她的“明日见”,今年也是第一年挂果,是她果园里名副其实的“小朋友”。 获奖后,她在朋友圈写了一篇小作文,可以概括为“五年心酸史,一朝荣光至”——那是她和“明日见”的故事。 那么,她凭什么种出“果王”?十年坚守,啃下荒山“硬骨头” 走进果园,映入眼帘的是结实平整的道路,山头上,果树蔚然成林,枝头沉甸甸地挂满了累累硕果,绿意盎然间透着丰收的喜悦。而一开始,这地方不过是一片荒山,程晓兰面临着要开园、平地、修路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其实,当时有另一处条件更好的选址,但她和丈夫让给了另一位农户,毅然选择了这块“硬骨头”。她说:“人家靠土地吃饭,而我们只是创业,自然更有承担风险的准备。” 程晓兰回忆,与“果王”的初遇,得追溯到5年前。当时“明日见”正炒得如火如荼,5片叶子的幼苗能卖到20多元一株,买来还要等树苗养大了才能栽到地里。初出茅庐的程晓兰不懂苗木管理技术,栽到地里基本上都成了老小苗,然后又重新买苗补栽,那年又遇上几十年难遇的干旱,弱的树干死了又补栽。去年春天,补栽的树苗又遇上干旱,就这样反反复复,树苗就像大病后的小孩儿一样弱弱小小,直到现在才恢复元气,迎来了第一年挂果。“养护柑橘就像重症病人进了ICU,随时都准备抢救。”2023年夏季,为了保证果树灌溉,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她是跑得最勤快的,看到高温下如此大的工作量,程晓兰的丈夫也劝她回城里,干脆放弃果园。 程晓兰哪顾得上家人的劝阻,当务之急是抢救她的果树,“哪有人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丢了不要的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为当初的选址紧邻长寿湖,两次遇旱,湖水救了果树的“命”。 就这样,她坚守在果园里8年,扛过大大小小的灾害,用手抚摸过每一棵果树,啃下“硬骨头”的她,最能尝到果子里的甜。退而不休,甘为深山“十大员” 在程晓兰这个年纪,很多人都过上了退休养老生活,但她却闲不下来,“我不喜欢每天跳坝坝舞、打麻将的生活状态,我就是要找点事儿做。” 采访过程中,她骄傲地介绍每一个柑橘品种,展示她觉得最漂亮的柑橘树。面对这份事业,她眼里有光。当问到她在深山中是否感到无聊时,她想也没想就否定了,还戏称自己是“十大员”:炊事员、饲养员、技术员、业务员、驾驶员、管理员、柑橘协会会员……基本所有事务都由她一人包办。“我每天都很忙,一天的活儿干下来,晚上倒床就睡!”她有多放不下这块土地呢?偶尔程晓兰回重庆主城办事,她也很少回家,因为放心不下乡下的狗狗、院子里养的鸡和那满山坡的果树。她的生活就是跟土地打交道,每天穿梭在田间山头,观察果树的生长,施肥、修枝、疏果。附近村民说,只要看到她的两只狗狗在地里,程晓兰就一定在! “劳作是一件单纯的事,是一种享受,我乐在其中。”而土地也不会辜负用心对待它的人,程晓兰种出的柑橘质量上乘、风味极佳,赢得了专业评审的肯定。同时,她在儿子的帮助下开了网店,卖出的柑橘好评无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苦尽甘来,潜心深耕育“果王”退休之后,程晓兰开启了她的“柑橘人生”。从决定从事果树种植起,她就成了“小学生”,常在搜索引擎上查询与柑橘相关的资讯,还会购买其他果农的同品种柑橘品尝,不断找差距、找不足。 “果王”的诞生不是运气,是程晓兰数年的追逐。“明日见”就如它的名字一样,给了程晓兰深耕这片土地的动力,让她满怀期盼地肩负起了“果农”的使命。在收获时节,她的朋友圈记录下寥寥几句——“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就是农业的最高境界。”也许对农民来说,丰收就是对汗水的褒奖,而农业的最高境界,相信每一位热爱耕耘的人都已达到。 在采访的尾声,程晓兰也反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回到农村种地,你愿意吗?”她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农村、建设农村,她能做到的,年轻人一定能做得更好。 乡村有广阔天地,农业大有可为,未来的乡村画卷,将在如程晓兰这样的人手中描绘得更加绚丽。记者 李秋灵 【记者手记】见到程晓兰的时候,她首先就递过来她的橘子,一个接一个地递过来,就像是毫无保留地炫耀自己的宝贝。她的笑容很明媚,漫山遍野穿梭的身影很轻快,我根本看不出她已经60岁,也许是土地在给予果树养分的同时,也给予了照料果树的人。她让我感知到,人生的活力不在年龄里,而是源于内心的热爱。她对我说:都已经年过半百,成不成其实无妨。她话语间的豁达、从容、豪迈,让我身体中仿佛充满了向上基因,产生了“人生虽就数载,精彩永不停歇”的感叹。所以,去想吧,去干吧,每一个人都有值得期待的人生!
2025-02-26【记者走基层】云集镇:快递引进乡村 血脐热销全国
眼下,血脐大量上市,进入销售旺季。近日,记者在云集镇看到,该镇通过引进快递进入村落,设置快递代收点的形式,助力当地血脐销往全国各地。 在云集镇玛瑙村官栈河快递点,当地村民正在对采摘下来的血脐进行分装、称重、打包等。而在场地的另一边,已经打包完成的上百件快递箱,整齐地堆放在一起。“配送目的地主要以川渝地区为主,也有江苏、上海等稍远的地方,基本上实现了血脐的全国配送。”快递点负责人刘波说。据了解,玛瑙村种植血脐有6000余亩,如何让血脐卖得更远是当地果农一直以来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现在随着快递进村,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就我们玛瑙村而言,这样的快递点有3个,平均每天发货在1000件,为我们村的血脐销售提供了很大帮助。”云集镇玛瑙村党支部书记朱方伟表示。 云集镇作为我区血脐的主产区之一,现种植血脐1.6万亩,年产量超3万吨,为了方便广大果农销售血脐,在全镇范围内设置了12个快递点,每天发送血脐快递超2000件,促进了该镇血脐便利销往全国各地。记者 李文龙
2025-02-13【记者走基层】长寿血脐大量上市 预计产值超3亿元
当前,长寿血脐进入大量成熟上市的时节。2月13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预计今年我区血脐的产量近8万吨、产值超3亿元,上市时间将持续至4月。 当天,记者在云集镇玛瑙村看到,漫山遍野的血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彤彤的血脐。记者走进果园里,香甜的果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在果园里,随手摘下一个血脐切开,饱满的汁水和血红色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据了解,云集镇玛瑙村作为我区血脐的主产区之一,现有种植面积6000余亩,该村血脐已全面成熟,并进入大量上市阶段。“我们村的血脐经过检测,糖分在13%-14%之间,这个时节是品尝的最佳时期。”云集镇玛瑙村党支部书记朱方伟告诉记者。 我区血脐种植历史悠久,目前种植品种以塔罗科血脐为主,种植面积近8万亩,主要分布在云集、龙河、长寿湖等镇街,因其具有果大无核、细嫩多汁的特点,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记者 李文龙
2025-02-13【新春走基层】枇杷树下疏果忙
眼下,正是枇杷生长的关键时期,云集镇万寿村的果农们正忙着给枇杷树疏果,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 万寿村地处云集镇东北,紧邻长寿湖边,土壤及气候条件等十分适宜枇杷种植与生长。万寿村上千亩的枇杷林自然连接成片,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记者看到,枇杷树上除了部分花果同期的枇杷树外,其余大部分的枇杷树树梢上已结出细小的枇杷果实。为了保证枇杷的品质,该村枇杷种植大户张德文与其他果农一起,正忙着疏果。“一个枝头只留1-2个,最终长出来的枇杷品相好、口感好,产量也高。”张德文告诉记者。 据了解,万寿村于1998年改土建枇杷园,全村共有600余户村民种有枇杷果树,枇杷已成为该村的主要产业和云集镇“一村一品”的代表性产业之一。 当前,枇杷花期已过,陆续进入疏果阶段。万寿村党支部书记汤国飞表示,下一步,将对枇杷树进行施肥,强化果林管理,确保今年实现丰收丰产。记者 李文龙
2025-02-12【新春走基层】应祝村:榨菜丰收 村民增收
眼下正值榨菜收割时节。2月10日,记者走进云台镇应祝村的榨菜种植基地,只见村民们有的切割、有的装袋、有的搬运,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一派繁忙景象。 应祝村党总支副书记孔凡斌告诉记者,从正月初六开始收榨菜,一直要收到下个月初,人工收割后装进袋,再运到云台榨菜初加工基地。据介绍,今年应祝村800亩榨菜迎来大丰收,预计总产量将达1600吨,按照当前市场行情估算,产值有望突破12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村里的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真是越来越红火啦!”应祝村村民周光英向记者盘算道,一年来,除了可以挣1万多元的工钱,还能得到2000多元的分红。应祝村榨菜喜获丰收,正是云台镇高质量做强主导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台镇大力发展该产业,全镇种植了7000余亩,规模化效应初步显现。同时,该镇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等措施,不断提升榨菜的产量与品质。云台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阳文彬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稻菜轮作特色产业发展,做大标准化榨菜种植项目,增加群众收入,为建设龙溪河流域“巴渝粮仓”贡献云台力量。记者 李杉 吴顺钊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