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灵
“刚称完肉,一转身就看到新书,这个安排‘巴适’!”在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的集市上,一位大姐手捧菜谱会心一笑,道出了“书摊支到集市里”这一举措的精髓。

赶集日除了熟悉的乡土吆喝声,还混进了阵阵书香。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文化的生态,映射出文化下乡浸润乡土的生动缩影。
龙河镇集市书摊的巧妙之处,在于其精准掌握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这处设在人流中的书摊,就像集市里的任何一个摊位一样自然。这里没有迈不进的学术门槛,只有农业技能、养生保健、常识科普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这种“嵌入式”的文化下乡模式,让书籍不再在图书架上蒙尘,知识在乡镇集市上变得触手可及。

书摊虽小,却是观察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统计数据显示,龙河镇今年已开展各类文化服务百余次,覆盖全镇18个村社,惠及群众超3000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文化服务从“送”到“种”的转变,是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互动的升级。
放眼全国,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湖南,一系列“村字号”活动蓬勃开展,保靖县的“村厨村艺”让乡村文明薪火相传,“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则让书香飘散在湖湘大地的千村万寨。在浙西南龙洋乡,当地成立了诗社、摄影社、书画社等文化社团,9项传统技艺先后入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年的文化浸润带来了显著成果。
这些活动坚持“群众主体、文化为魂、因地制宜”的发展逻辑,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浸润直指乡村振兴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精神世界的丰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它们带来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更是在农民心中播下求知的种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也悄然生根。
小小书摊,支起文化下乡“大投影”。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赶集途中驻足书摊,当阅读逐渐成为乡村生活的新风尚,这种源自基层的文化传播,将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