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吹拂着葛兰镇的田野,也吹黄了千亩大豆。曾经在夏日里与玉米并肩生长的豆株,如今已褪尽青绿,披上了灿烂的“金装”。

“你看,这豆子长得很好,颗粒很饱满,可以测产了。”11月3日,在葛兰村村民黄广淑家的田埂上,该镇高级农艺师鲁长鸿蹲下身子,仔细察看大豆的成熟度。他顺手掐开一个豆荚,几颗滚圆金黄的豆粒就露了出来。
鲁长鸿拿起工具,在田里划出样本区域,熟练地收割、脱粒、扬尘,然后将金灿灿的豆粒倒入秤盘。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微微晃动的秤杆上。
“201斤!”鲁长鸿直起腰,朗声报出数字:“广淑大姐,亩产稳稳超过200斤,丰收了!”
一旁的黄广淑听到这个数字,脸上瞬间绽开了笑容。“这下心里踏实了!”黄广淑兴奋地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大豆一亩能卖600元,加上每亩900多斤的玉米,还有政府给的190元补贴,这一亩地,能多挣七八百元!”
黄广淑家的丰收,只是葛兰镇千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

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让玉米和大豆在田间成为“邻居”,通过科学配置行间距,实现光照、养分的优势互补,达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效益。
在冯庄村,种植户王正波正在收割成熟的大豆。他告诉记者,以前这块地主要种蔬菜,今年想试一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经过这大半年的辛勤管理,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迎来丰收,增收不少。
“这背后离不开科学种植。”鲁长鸿介绍,推广初期,不少农户固守玉米“稀大窝”、大豆“根窝豆”的传统种法。为此,镇里组建农技服务队,推行“包片包户”,并在关键农时把“流动课堂”开到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科学间作。
葛兰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1000亩,预计大豆产量15万斤。目前,全镇大豆已陆续进入收割期,预计本月下旬能收割完。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