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嗨嗨嗨哟哟哟哟,拉起纤藤,闯风雨,哪怕路险浪也陡,一声号子顶天地……”近日,一声声高亢嘹亮、铿锵有力的声音从重庆市长寿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研学馆内传出。曹光裕正专注地向徒弟敖红示范着川江号子的唱法与节奏,他眼神坚定,双手有力地挥舞,仿佛置身于昔日波涛汹涌的川江之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调整着唱腔与节奏,年代感十足的号子声回荡在场馆内。

从朝天门唱到天安门,从长江头唱到长江尾,从嘉陵江畔唱到香江两岸,从中国唱到世界。作为川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用44年的坚守与传承,让川江号子响彻新时代。
以心传声,深情咏唱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当年川江船工与江水搏击、与命运抗争,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

“接触到川江号子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曹光裕感慨地说道。1981年,17岁的他刚刚进入重庆轮渡公司成为一名水手。彼时,他对未来充满好奇,直到趸船船头响起了第一声劳动号子“嘿咗!嘿羊咗”!他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船工——从事船上最繁重、最危险的体力工作。
起初,他并不喜欢这号子,因为号子一响,就代表着繁重的劳动开始了。但随着时间流逝,江岸边此起彼伏的川江号子渐渐让他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声音仿佛融入了江水的脉动,成为这片天地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7年,船工们世代传唱的川江号子登上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的舞台,也让曹光裕结识了师父陈邦贵。“那年法国媒体在报道中评价,川江号子是不输于在国际上成名已久的伏尔加船夫曲。”曹光裕话语间满是自豪。
自此,他拜师“川江号子王”陈邦贵,开始学习、收集整理和传唱川江号子。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成为陈邦贵一领一和的伴唱,曹光裕逐渐领悟到川江号子的精髓,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承的中坚力量。

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川江号子传习所正式成立。对非遗传承来说,生产性保护是一条可行的出路。2014年,曹光裕把一些对川江号子有了解、有情怀的老船工和家属组织起来,成立了“重庆老船工艺术团”,将川江号子这项独特的艺术形式编排为舞台演出剧目,对外承接演出。10年来,“重庆老船工艺术团”在国内外演出多达300余场,不仅让演员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使川江号子的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更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川江号子的独特魅力,同时斩获多项艺术大奖,让川江号子蜚声中外。
以智启新,探索非遗焕新之路
“随着时代进步,江边的号子声也由曾经的此起彼伏变得渐渐稀疏,甚至难觅踪迹。”曹光裕缓缓说道,“川江号子的时代价值需要重新发掘,要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20年,曹光裕倾力打造了川江号子原生态互动体验剧《大江传歌》。该剧是根据川江号子一人唱万人和、演员与观众可用歌声和肢体深情互动的特点,量身打造的一个全新剧种。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与舞台上的老船工共同唱响川江号子,体验新时代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负重前行的团队拼搏精神。

就在今年的2月12日晚,曹光裕亮相央视元宵晚会舞台,雄浑壮阔的川江号子响彻全场。“这首经全新改编填词的非遗曲目,在保留川江号子高亢爆发力唱腔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节日喜庆元素。”曹光裕兴奋地表示,改编后的川江号子既有江涛拍岸的豪迈,又有元宵节喜庆的灵动,打破了以往川江号子给人留下的传统印象,更体现了新时代、新重庆的城市人文精神。

“非遗是活着的文化,它内蕴的生命力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除了表演形式与内容的迭代,曹光裕还在思考更多关于川江号子这个文化符号的未来。“更多的创作、创新与衍生产品开发,更多的舞台、平台与载体转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它、喜爱它、传承它,这是非遗人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以爱承脉,虔诚守护文化基因
“川江号子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曹光裕除了在舞台上展现川江号子的独特魅力,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项非遗教育传承中。

从2012年起,曹光裕每周都会走进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小学的课堂。“孩子们对川江号子充满了好奇,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选拔的学员不仅学会了演唱技巧,还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曹光裕很欣慰,几年间,他带领孩子们四次到北京演出,其中一次还获得全国蒲公英大赛金奖。近年来,重庆大田湾小学、重庆多所职业教育类学校主动与曹光裕创建的川江号子传习社接洽,希望借助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核,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非遗传承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2024年退休后,曹光裕在长寿湖畔创办了川江号子研学馆。研学馆各区域功能明确:一楼是研学大厅,四楼、五楼则是排练和体验场地。

为了让参观者有更丰富的体验,他还精心设计了三大系统。“看,这就是当年川江船工拉纤的地方。”在环境创设系统中,以三峡夔门为背景的小舞台、仿古木船和纤绳,生动还原了历史场景。多媒体查询系统则收录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来访者可以随时查阅不同时期的川江号子图文影像。最吸引年轻人的是电竞体验系统,“我们将传统号子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大家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曹光裕介绍道。

统计数据显示,自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了2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今年,曹光裕又有了新身份——本地社区教育学校的任课老师。“我们要把这项公益活动持续做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川江号子。”如今,在他的带动下,一支充满活力的传承队伍正在形成。
“传承难免遭遇困境,例如行业门槛高、后继乏人等问题。但我正身处非遗传承的好时代,非遗进校园、国内外展演、研学活动以及其他创新性保护方式,让川江号子依旧在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曹光裕说。

“我将一如既往地将川江号子传承下去。”曹光裕表示,将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延续文化传统、引领文化思潮、修复文化生态的历史使命,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添上“长江之声”的生动一笔。
记者 谭莉 夏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