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长寿区阳光儿童康复中心,两岁半的山东籍女童小瑞(化名)正专注地跟着康复师进行感统训练。一年前,被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的她无法独立行走,如今能流畅表达需求,并顺利进入幼儿园。小瑞的转变,是区残联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区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重庆市关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系列政策,不断完善机制、拓展服务、加大投入,推动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从“有”向“优”迈进,努力实现“应救尽救、应康尽康”,切实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助力更多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提标扩面新突破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的持续供给。自2018年以来,我区积极对接国家及市级政策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从制度框架到操作细则的完整政策链条。
为确保政策精准触达,区残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努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和申请便利度。今年以来,全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480余人次,结算救助资金近800万元,同比增长30%,累计服务超万人次,有效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
面对康复训练费用高昂的痛点,区残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自2018年建立救助制度以来,全区救助残疾儿童人数从61人增长到448人,康复训练费结算从49万余元增加到550万余元,生活交通补贴从4万余元提高到87万余元。逐年递增的资金投入,极大地缓解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
2023年,我区制定并印发《重庆市长寿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通过提标扩面全面落实“应补尽补、应救尽救”,持续拓宽救助覆盖范围。自2018年将持本区居住证的外省市户籍孤独症儿童纳入服务范围以来,2023年政策进一步优化,更多超龄残疾儿童被纳入救助体系。目前,全区有80余名7—14岁儿童享受到康复救助服务,更多家庭得以受益于这项惠民政策。

优化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康复新格局
提供优质、便捷、多元的康复服务,是保障康复效果的关键。区残联通过“民办公助”、引进培育、提质升级等多种途径,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质量过硬、类别齐全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网络,推动康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回顾发展历程,全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8年桃源医院成功创建为智力、肢体类A级定点机构以来,康复资源不断丰富、体系日益完善。目前,阳光儿童康复中心升级为孤独症和智力类双AA级机构,区妇幼保健院晋升为孤独症类AA级机构。全区形成多家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定点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得以享受更多元、更便捷的服务。
如今,全区形成涵盖公立医院、专业康复中心和创新科技企业在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的侧重早期干预,有的创新“医教结合”模式,有的引入智能康复设备,共同构建起覆盖孤独症、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等多类别的康复服务网络。
其中,区妇幼保健院作为代表性机构,积极探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先后获评孤独症A级和AA级定点机构,累计服务万人次残疾儿童,展现了全区康复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区域协作新路径
小瑞的故事仍在继续。对这个来自异乡的家庭而言,他们不仅享受到康复补贴和交通补助,还在康复中心找到归属。“政府有补助,这里的康复师耐心又细心,我们很放心。”小瑞的母亲说。
如今,阳光儿童康复中心接收210名患儿,其中,不少来自长寿辖区以外,该中心正逐渐成长为川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康复品牌之一。
面对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区残联持续创新服务模式。2024年,区残联联合区教委等部门,推动阳光儿童康复中心入驻区特殊教育学校,试点开展“送康进校”服务,为在校残疾儿童提供系统、专业的康复支持;同时,针对重度肢体残疾和脑瘫等行动不便儿童,联动就近卫生院开展“送康上门”服务,将康复训练送至家庭,实现服务零距离。
此外,区域协作机制取得新进展。2024年,区残联开展“川渝两地四城残疾儿童康复技能提升夜校”,通过“夜间培训+远程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在职康复师培训难与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智力障碍、孤独症及肢体残疾康复课程培训,累计为川渝两地培养康复专业人员230余名,区域康复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聚健康所需,解民之所盼。区残联的一系列努力,正转化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未来,区残联将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扩大覆盖范围,携手全社会力量,共同为残疾儿童照亮康复之路,托起他们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 李辉 通讯员 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