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我区发生多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区疾控中心紧急发布风险提示:请广大市民不要采摘和食用任何野生蘑菇。
据介绍,近期雨量增加,我区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频发。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误食是主因,我国野生菌种类繁多,但可食用种类仅三四十种,毒蘑菇常与食用菌外形相似或混杂生长,普通人难以分辨,易导致误采误食;二是加工不当,若蘑菇未彻底煮熟,或餐厨具沾染未炒熟的菌子,残留毒素会引发中毒;三是食用方式错误,生食、凉拌等方式无法破坏蘑菇中的潜在毒素;四是与酒同食,部分看似无毒的野生菌,其成分可能与酒精(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引发中毒。

据介绍,野生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差异较大,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迅速发展为休克、昏迷,甚至引发急性肾衰竭。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常精神症状,如狂笑、手舞足蹈、产生幻觉,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谵妄、抽搐等危及生命的表现。
市民中,有些人还存在“辨毒误区”。误区1:“鲜艳蘑菇有毒、普通颜色无毒”——错!颜色鲜艳的褶孔牛肝菌是可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却是剧毒蘑菇;误区2:“干净地方长的蘑菇无毒”——错!松树林等清洁环境中,也可能生长鹅膏、红菇等有毒种类;误区3:“银器、生姜煮蘑菇变色即有毒”——错!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无法与银器发生反应,“银针验毒”仅针对砒霜等砷化物,对蘑菇毒素无效。此外,“有分泌物/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被虫咬过的蘑菇无毒”“毒蘑菇做熟就无毒”“年年采同一棵树的蘑菇就安全”等说法均存在误区。

区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醒,毒蘑菇毒素耐热且稳定,普通烹煮、加姜蒜等方式无法破坏;且受环境变化影响,往年安全的“固定采菇点”,也可能突然产出有毒蘑菇,此前就有家庭因常年采同一棵树的蘑菇,某一年因环境变化导致全家中毒身亡的案例。
若不慎误食野生蘑菇,区疾控中心给出6步紧急处置措施: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切勿拖延;2.尽快催吐、导泻: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后,用汤勺等硬质物品刺激喉部,排出胃内未吸收的蘑菇,减少毒素吸收;3.补充体液:适量饮用盐糖水,防止因反复呕吐导致脱水、休克;4.昏迷患者需谨慎:不要强行灌水,避免窒息,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5.保留中毒样本:留存患者食用过的野生蘑菇样本,供医生判断毒素类型、制定救治方案;6.潜伏期超6小时需重视:此类患者需及时转至大医院接受专业治疗,避免病情加重。“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没有‘捷径’,唯一办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任何野生蘑菇。”区疾控中心专家再次强调,无论是在公园、郊外游玩时遇到的野生蘑菇,还是来源不明、为“猎奇”获取的蘑菇,都应坚决拒绝,从源头杜绝中毒风险。记者 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