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文
近日,重庆渝超联赛盛大开幕,21680名球迷现场观赛的热情,映照出中国草根足球的蓬勃生机。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村超”“村BA”等赛事如火如荼开展,不仅展现了全民健身的活力,更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
这场来自民间的足球热潮,恰如其分地呼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山西,“村超”赛事累计吸引观众210余万人次;在云南楚雄,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542万次,直播观看人数超6000万人次;在新疆五家渠,87场比赛吸引50.6万人次观看……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文体旅融合促进消费的生动实践。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正以其独特魅力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从经济视角看,足球赛事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苏超”赛季创超3亿元经济效益,展现了“足球+”模式的巨大潜力。赛事期间大量球迷涌入举办地,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多行业消费,一些原本不知名的小城镇因足球赛事而声名鹊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这场足球热潮彰显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多元价值。在社会层面,足球运动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居民们以足球为纽带,增进交流合作,这种凝聚力从赛场延伸至日常生活,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同时,足球赛事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品质,这恰恰契合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草根足球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地见效。从城市到乡村,从专业场地到简易球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正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各级政府将足球场地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合理布局、加快建设适合不同人群使用的足球场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然而,在足球热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不少赛事仍存在组织管理经验不足、赛程安排不合理、裁判执法不公正等问题。尽管各地加大投入,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足球需求相比,场地数量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依然存在。
最关键的是,如何将短暂的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的消费动力,实现足球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仍需深入探索。
足球热不应只是昙花一现的喧嚣,而需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要提升赛事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赛事组织人才,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赛程,加强裁判队伍建设,确保赛事公平公正,提升赛事质量和吸引力。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场地建设和运营,拓宽投资渠道。各地还应因地制宜探索足球与旅游、文化、商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足球主题旅游线路,举办足球文化节,开展足球商业活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动力。
让足球多飞一会儿,不再仅仅是场上的90分钟比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场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