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平/文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描绘鲁迅手夹香烟的墙画引发争议。某游客投诉认为该画面不仅会误导青少年,还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然而,绍兴市文旅局收到众多反对修改的意见,鲁迅故里景区与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也纷纷表态,力挺这幅展现“生活化鲁迅”的墙画。
该游客的出发点无疑是出于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真切关怀。青少年正处于行为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符号的影响,公共文化场所的教育责任不容忽视。提倡无烟环境、关注公共健康,既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共识,也体现对整个社会福祉的积极担当。
然而,将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直接等同于对某种行为的推崇,则可能陷入以今律古的认知误区。吸烟是鲁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许多同时代文人的常见习惯。它不仅是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创作状态、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若以今日之标准苛责历史人物,无疑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正如央视网评论所言:“不能拿近百年之后的公共文明规范,来要求历史人物”。
历史真实是文化记忆的根基,不容裁剪或美化。鲁迅吸烟的形象不仅见于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也留存于大量历史照片中。对于游客提意见这件事本身,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表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他对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是尊重的,至于墙画要不要修改,他认为应该铭记历史、尊重历史。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也指出,该墙画呈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还原了一位有日常习惯的真实人物,而非被神圣化的战斗符号。许多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如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都表明,吸烟是鲁迅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对抗疲惫、坚持写作的隐喻,试图抹去这一细节,无异于对历史进行“美颜”处理,将导致历史人物变得平面而苍白。
那么,如何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同时,呼应现代价值观?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指出,将一幅历史图像与“误导青少年”相联系属于过度反应,青少年对吸烟的认知不应仅依赖于一幅画作。投诉者后续也补充道,其初衷并非针对鲁迅本人,而是担心游客在画前模仿吸烟、“打卡‘陪一根’”等行为可能对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鲁迅纪念馆可以进一步加强公共场馆的管理,避免公众在参观中进行不当模仿。同时,设置图文解说板,介绍鲁迅与烟草的历史背景,并开发相关教育课程,引导青少年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性与时代局限。
真正的教育不是屏蔽真实,而是在真实中学会辨别;不是隐藏历史,而是在历史中获得启迪。让我们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鲁迅“烟照”风波,莫让历史真实在当代偏见中“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