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8岁的舒静,是云集镇中心小学校的教师。他三十年如一日,从青涩的代课教师到鬓染霜华的教育老兵,用刚毅的肩膀扛起乡村教育的重担,以温润的师者之心照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成为村里广为人知的“教育多面手”和“孩子王”。
舒静是土生土长的云集镇人,1988年9月,21岁的舒静走上当时的长寿县华中乡初级中学讲台,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5年代课生涯后,他虽因生计短暂外出务工,却始终牵挂着讲台。2001年9月,舒静毅然回到云集镇万寿小学重拾教鞭,2007年通过“代转公”考试后,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在万寿小学代课期间,舒静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师,因讲课清晰易懂,学生们都喜欢他。班上一名叫小娇的女孩,当时成绩一般,而今重逢时,激动地对他说:“是您让我对数学产生兴趣,成绩从不及格冲到前列,谢谢您!”这句跨越时光的告白,正是舒静用真心点亮学生心灯的生动写照。
2009年调任玛瑙小学后,身兼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班主任、食堂库管和会计数职的他,创造性地推出“小助手轮岗制”。“以往只让班干部检查作业,少部分学生还是缺乏积极性。”舒静回忆道。于是,他改变方式,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作业监督员,一个月后班级风貌焕然一新。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班的语文成绩直到六年级毕业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作为学生的“心灵捕手”,舒静对留守儿童倾注了特殊关爱。2004年,万寿小学学生小瑶毕业前夕打来电话哽咽道:“想妈妈却不敢说,怕她打工分心。”随即,舒静联系其母亲叮嘱:“孩子关键期的心理陪伴,比任何打工收入都珍贵。”没想到,这一举动改变了女孩的人生轨迹。自从女孩妈妈回来后,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在重庆读初中时,每年都得奖学金,读大学时还得过国家级奖学金,每年都会向舒静报喜。
凌晨3点的校园,也能看到舒静的身影。2010年,因玛瑙小学地处硝地,地下水钙质高导致抽水机效率低下,2立方米的水缸需3小时—4小时才能抽满。“当时,手冻得握不住开关,但还是要守在水泵旁,要保证第二天的食堂用水。”为保障200余名师生次日用餐,他坚持每天凌晨起床抽水,整学期不间断。

工作之余,舒静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他先后参加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并获评先进学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学习心得,见证着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追求。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他说:“看着孩子渴望求学的眼睛,我怎能不全力以赴?”
执教多年来,舒静先后获评“长寿区素质教育教学先进个人”“长寿区优秀班主任”“长寿区敬业爱校教职工”。还有两年时间,舒静就要退休。他仍坚持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开,整理教案、辅导学生、检查食堂安全……

“只要站在讲台上一天,就要对每个孩子负责到底。”舒静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情怀,在乡村教育中,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精彩篇章。记者 谭莉 实习生 廖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