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几何的奇妙世界里,有一个有趣的高与平分线夹角模型……”9月2日,记者走进重庆长寿华师学校初二年级(2)班教室,只见余秋华轻点黑板上的题目,耐心引导着台下的学生思考。
46岁的余秋华,是长寿华师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从事一线教学24年。他是重庆市骨干教师、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评审专家,也是长寿区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一串串荣誉,印证着他二十余载的耕耘。
他语调平和,却牢牢抓住了台下学生的注意力,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在他的讲解中变得清晰可触。“余老师就像一位魔法师,再难的知识点都能讲得通俗易懂。”课后,学生舒挪亚这样告诉记者。
表面严肃、戴着眼镜的余秋华,却是学生眼中的幽默“大朋友”。“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首先得走进他们心里。”他始终相信,真心相待,自然能成为学生们愿意倾诉的知心朋友。
这份“走进学生心里”的坚持,在他带初三毕业班时,留下一段温暖的记忆。

十几岁的初中生本对元旦节的到来充满期待,可元旦过后,距离中考仅剩几个月,不少学生感到焦虑。察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余秋华自掏腰包,为班上每一个孩子精心准备了礼物。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物质礼物,更是一份精神鼓励,是爱的传递。
这份关怀在今年开学第一天得到了温暖回应。今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睿涵,特意在大学校园录制视频勉励学弟学妹:“勇敢逐梦,超越自我……”视频中,她笑着回忆起当年那份元旦礼物,“我一直记得这份温暖,现在想把它传递给学弟学妹们。”
执教多年来,余秋华时常与学生聊新鲜趣闻、学习困惑、生活琐事。他用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渐渐走进越来越多学生的内心,与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感情。
“教学,离不开‘用心’。”余秋华说,数学常被视为枯燥学科,但只要用心去发现、提炼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并将其融入教学,就能让数学变得有趣。
历史故事、流行歌曲、网络热点,都是他的教学法宝。

在上《反比例函数》一课时,他先让学生欣赏网络歌曲《悲伤的双曲线》:“如果我是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无限接近不能达到。”这首歌既契合学生情感,又准确描绘出双曲线的特征——等式中X和K不为0,使得双曲线和坐标轴无限接近,但始终没有交点。就是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原本抽象的概念,顿时有了温度与画面。
“数学课不仅上出数学味,还能上出文学味。”谈到七年级《科学记数法》这一课时,余秋华说,他以诗词《七律•长征》来引入,将每一句诗句转化为数学题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解答这个问题后,还会思考“下一句诗词又会带来怎样的数学题”,这就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了良好的铺垫。
2024年,余秋华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课题《新卓越课堂导向下初中数学情境创设11NN模式的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开题。“11NN”模式即“1”个具体的教学内容、“1”条情境主线、“N”个情境“串”、生成“N”个紧密相连的问题。
在余秋华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目前,情境创设“11NN”模式在多所学校试点推广,为全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最近,余秋华又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把菩提山、三倒拐、长寿缆车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希望以家乡文化为纽带,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推导公式、解答难题的过程中,既能触摸知识的深度,又能感受家乡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余秋华说。记者 肖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