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石堰镇兴隆村一改往日的宁静,变得热闹起来——村里的“小石头”课堂正式开课了。
11岁的陈晓琳拉着奶奶的手,迫不及待地走向村里的活动中心。“以前暑假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这里有老师、有朋友,还能学好多新东西,太开心啦!”这份喜悦,源自石堰镇自2022年起精心打造的“小石头”暑期公益托管项目。

三年来,该项目逐步从社区延伸至村庄,累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超过300人次,用炽热而坚定的“志愿红”,为孩子们的假期绘就温暖底色。
多维课程融合知识趣味守护孩童健康成长
“你们知道遇到火灾要打什么电话吗?”在“小石头”课堂的安全教育课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刘颖通过精心设计的卡牌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安全知识。“119!”“还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8岁的张子涵抢着回答。
“小石头”课堂并非普通的托管班,而是一个真正回应农村儿童成长需求的“多维成长空间”。该项目构建起“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辅导团队由高校大学生、在职教师及各类专业志愿者组成,帮助孩子完成假期作业、突破学习难点。

在学业辅导区,正在读大二的志愿者王浩宇耐心地指导五年级学生李俊完成数学作业。“俊俊刚开始很害羞,现在会主动提问了。”王浩宇开心地说,“看到他眼里的光,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今年,“小石头”课堂首次引入红色思政课程,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英雄故事,在他们心里播下爱国与责任的种子。退休教师张阿姨主动请缨,用生动的革命故事代替枯燥的说教。“孩子们听着本土英雄的事迹,眼睛都是亮的。”张老师感动地说,“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在创意美术课上,9岁的留守儿童小雨举着自己刚完成的蜡染作品,兴奋地跑到志愿者面前:“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我要留给妈妈看!”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也将成为她与在外务工父母情感连接的新纽带。
更让人惊喜的是,安全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志愿者将防溺水、交通、消防知识巧妙设计成逻辑游戏和数独题目,推出“数独里的安全线”创新课程。目前,近90%的孩子能准确说出3类紧急求助电话,95%能识别5种以上安全标志——知识真正变成了守护童年的铠甲。
多元力量织就关爱网络社会协同共助成长
“小石头”课堂虽小,汇聚的却是社会各界的磅礴之力。在区民政局和石堰镇政府的推动下,一个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志愿者的“志愿护童联盟”逐步成形。
石堰镇宣传、统战委员姜映介绍,企业和社会组织带来资源与担当,志愿服务队伍汇聚了社工、返乡大学生、银龄教师和中高考毕业生,形成一支有热情、有专业、有温度的义务服务队伍。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生、银行职员等专业力量纷纷走进课堂,开展起法治小课堂、健康小卫士、小小银行家等特色课程。
银行职员周倩利用年假前来支教,她开发的“小小银行家”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孩子们识别人民币、学习理财知识,看着他们从不敢开口到踊跃参与,这种感觉太棒了!”周倩一边整理教材一边说道。

在“知水爱水节水护水”主题活动中,区水利局工程师赵工带着虹吸模型走进课堂。“农村孩子对水有天然的亲近感,通过实验让他们理解水资源宝贵,比书本教学更有效。”赵工表示,以后会持续参与这类活动。
服务触角伸向乡村长效机制护航未来
今年,“小石头”课堂实现关键突破——首次将教学点延伸至村级。在兴隆村开设教学点,以更贴心的服务,为农村儿童送上多彩假期。
姜映介绍,兴隆教学点是“小石头”课堂向村级延伸的首次探索,打破了以往集中在镇域的模式,将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课程延续“学业+兴趣+安全”三维体系,志愿者不仅提供课业辅导,还开设音乐、美术、手工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在村里就能享受多元化教育。

志愿者刘颖对一次家访经历记忆犹新:“有个孩子刚开始很内向,通过一次次课业辅导和鼓励,现在不仅能主动回答问题,还会帮助其他同学。这种变化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在这里能学知识、交朋友,还有礼物拿,太开心了!”兴隆村学生余果倍的话道出了村里孩子的心声。村级教学点的设立,也解决了家长“看护难”的燃眉之急。
“‘小石头’课堂办到村里,孩子有人管、能学东西,村民都觉得非常好。”兴隆村党支部书记王仲表示,这个家门口的课堂,既成了孩子们拓宽视野的平台,也成了家长们的“放心港湾”。
石堰镇党委书记余勇表示,不仅要办好“小石头”课堂,还要建立长效机制。目前,该镇正在探索“五老+青年志愿者”双导师制,让经验与活力互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开发线上小程序,实现报名、签到、课程评价一体化,让在外务工的家长也能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记者快评】一颗“小石头”,激起了乡村教育的一池春水;一片“志愿红”,温暖了数百名留守儿童。它让这些孩子不再是散落乡野的“孤岛”,而是被看见、被倾听、被培育的“新苗”。期待石堰镇继续携手更多社会力量,拓展服务边界、深化课程内涵、加快数字赋能,让更多“小石头”筑牢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