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149户居民的“停车突围战”
发布时间:2025-08-04 15:30:23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8月3日傍晚,凤城街道三峡路社区凤亭苑自治小区,一辆私家车缓缓驶入社区停车场。一旁的小花园里,居民郭映梅感慨道:“以前这时候,消防通道都是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总算畅通了。”

149户居民的“停车突围战” (1)

这个曾受“僵尸车”和乱停乱放困扰10余年的老小区,用近两年的时间,从停车大战的困境中硬生生“挤”出了一个每年公共收益超过3万元的居民自治停车场。

这场变革的背后,离不开区城市管理局、凤城街道、三峡路社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他们积极探索出一条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149户居民的“停车突围战” (4)

困局:149户居民的“抢位噩梦”

“有车不敢开回家,怕没位置;好不容易停到了,又怕半夜被叫起来挪车;更怕开出去,回来又没位置。”三峡路社区凤亭苑自治小区居民王如兵回想起楼下的“抢位大战”,不禁苦笑。

王如兵至今仍记得,2022年夏天上完夜班回家,他开车在小区转了大概20分钟才勉强找到地方停车。“特别是三单元楼下的那两棵黄桷树下,天气炎热,很多业主喜欢把车停在那里,把消防通道都堵了,有时连人都没法过,安全隐患实在太大了!”

这份焦灼,是三峡路社区凤亭苑自治小区居民共同的担忧。

该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现有149户居民,停车场地仅是楼下那块未划车位线的空地,长期无人管理。其他外来车主见可以免费停车,也纷纷前来抢位置,导致车辆越停越多。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旁的小花园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竟沦为有些人随意大小便的地方,臭气熏天。

矛盾在2023年的一天集中爆发:一辆长期占停的外来大货车被泼了大粪,车主追究肇事者,业主群里也吵翻了天。

“再不解决,小区就要被拖垮了!”了解情况后,三峡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洪兵在居民代表大会上态度坚决,一场老旧小区共治实践势在必行。

通过“社区引导+居民推荐”,选拔出7名热心公益、群众基础好的居民代表,组成自治核心力量。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由区城市管理局协调,用于停车场改造项目。但社区自治面临一个难题:有44户居民坚决反对停车场自治,不愿意签同意书。

149户居民的“停车突围战” (3)

攻坚:长达一年多的“敲门行动”

“针对有意见的业主,我们就上门做工作。”在刘洪兵的带领下,7名自治小组成员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艰难“敲门行动”。

三峡路社区居民2组组长、自治小组成员张秀丽便是其中的一名成员。张秀丽初次拜访8楼李大爷家,就被毫不客气地拒绝:“停了十几年车都没收过费,现在还要来收费,我不同意!”

一天凌晨2点,李大爷怒气冲冲地给张秀丽打了好几通电话:“停车场坝子的灯,晚上照得我屋亮堂堂的,怎么睡得着。”张秀丽多次带着停车场设计图登门:“您看,这个灯最多在3层楼高的位置,不会影响您晚上休息。如果不妥,我们可以将路灯往旁边小花园挪一挪……”最终,反对最激烈的李大爷点了头。

自治小组还采取边探索边实践的工作方式:为摩托车预留专门停车位并配备雨棚;停车场一旁新增一批健身器材;破败的小花园焕然一新……

去年一天夜里的一场大风,竟吹散了居民们内心最后的顾虑。凤亭苑自治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吕玉龙回忆说,大风吹落了楼顶的杂物,砸中了6辆私家车。后经业主委员会商议,在车主自身保险赔付的基础上,用停车场公益收入给予每位车主一定补贴。

“业主满意率百分百!”张秀丽笑着说,当初上门走访收集的上百条居民建议、公益费用管理细则等,都一一写进协议里,成了大伙公认的“规矩”。

149户居民的“停车突围战” (2)

新生:收益反哺绘出共治“同心圆”

凤亭苑自治小区最终规划了60余个车位,不仅满足30户原住民的停车需求,还兼顾部分外来车辆的临停需求。车辆出入口装有抬杆,由居民自主管理。

停车场如何收费?临停2小时内不收费,24小时内10元封顶。居民月租仅需50元/月,如预缴一年停车费还可减免50元。这一定价,也由民主产生。社区广泛征求了居民付费意愿,走访了周边收费情况,定价得到居民一致认可。

让不少业主没想到的是:每年平均3万元的公共收益,全部用于“反哺”小区,节日活动费、楼道路灯电费、小区清洁费等,都是社区直接统一安排,笔笔定期公示。业主王女士十分欣慰:“开车终于不用‘打游击’了!看着收益用在实处,打心底满意。”

在凤亭苑自治小区入口处,张秀丽指着宣传展栏里的两组照片:一组是昔日堵成“肠梗阻”的院坝,另一组是如今整齐划一的停车区。“有人说我们管得太宽,但业主自治不就是为居民解决‘老大难’问题吗?”

这并非孤例。在区城市管理局的协调推动下,向阳路等10个社区纷纷探索居民自治停车场模式,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城市病”正在基层智慧与共治力量中逐步化解。

这场由基层自发、多方协同的“停车突围战”,以“居民事居民管”的生动样本,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智慧。记者  肖娅   张艺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