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湖:从浊水荒滩到生态明珠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5-08-04 17:34:02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长寿湖从浊水荒滩到生态明珠的蝶变 (1)

西南大地,龙溪河畔,65平方公里的长寿湖,如一块巨型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

这座由狮子滩水电站筑坝而成的人工湖,历经七十载风雨,从滋养一方的水源地,到饱受污染的“臭水湖”,再到如今碧波万顷的生态明珠,书写着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变迁史。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驻足,《红岩》精神在此孕育,而今,它以“巴渝十二景”的风姿,成为重庆生态治理的鲜活注脚。

最近,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4年度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长寿湖赫然在列。让我们一起探寻,长寿湖从浊水荒滩到生态明珠的精彩蝶变之路。

长寿湖从浊水荒滩到生态明珠的蝶变 (1)

一汪碧水的沧桑记忆

清晨5点,白色薄雾笼罩着整个长寿湖,56岁的王昌莲早早推着清扫车走在湖畔。扫帚划过平整的沥青路面,“沙沙”声里,她总想起童年时脚下的石子路——晴天踩过扬起半尺灰,雨天一脚踏进深泥坑。

“那时湖边没有多少树,太阳直晒得人受不了。”望着沿途葱郁的树木,王昌莲说:“现在风里都带着草木香,守着这样的一湖清水,是福气。”

这福气来得不易。上世纪90年代,养鱼的网箱密布湖面,饲料残渣与鱼的排泄物让湖水沦为劣Ⅴ类,岸边杂草疯长。“水是黑的,风一吹,闻到的,都是腥臭味。”住在狮子滩社区的方中华记得,那时的湖边是“没人去的野地”,傍晚散步只能绕着走。

生态恶化的链条越拉越长:沿岸农田灌溉用水受到污染,水稻减产三成;渔民撒网一天,收获廖廖无几;23座小水电站截断溪流……长寿湖成了当地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长寿湖从浊水荒滩到生态明珠的蝶变 (2)

铁腕治湖的破局之路

改变始于2002年那个深秋。区政府划下红线: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数千名工作人员驾船清湖,用3年时间拆除所有网箱,结束了肥水养殖的历史。随后,成立了浩湖渔业公司,在西南大学专家指导下,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让鱼儿成为“活体净水器”。

治水先治岸。6亿元生态移民资金砸向湖区,1000余户居民迁离核心区。“当时不少人想不通,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咋说搬就搬?”参与搬迁的工作人员回忆道,直到看到裸露的土地重新长出草木,才懂得“舍小家为大家”的深意。紧接着,8亿元投入管网建设,30公里污水管道像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个村落,10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万吨,人工湿地里的芦苇荡成了天然净化池。

水资源管理的“紧箍咒”越念越紧。《水资源管控规划》划定红线,2024年流域用水总量3582万立方米,远低于1.24亿立方米的控制目标;7座水电站关停退出,龙溪河生态流量监测表上,达标率常年保持100%。

跨区治理同样关键。长寿与梁平、垫江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1座入湖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联网,数据异常时三地执法人员两小时内就能碰头。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展示着联防联控台账,上面记录着3年来120次联合执法行动。

长寿湖从浊水荒滩到生态明珠的蝶变 (5)

生态馈赠的幸福答卷

傍晚,方中华踩着雨后的石板路散步。晚霞把天空染成胭脂色,她指着岸边的格桑花说:“这步道以前是荒滩,现在晚上亮着灯,老人小孩都爱来。”今年3月,这里举办了半程马拉松比赛,让她切身感受到湖区的热闹。

水质监测数据印证着肉眼可见的变化:2024年,出湖口水质稳定在Ⅲ类,局部达Ⅱ类,总磷浓度较2019年下降近6成。42种鸟类、1.5万只水鸟在此栖息,冬季的鸳鸯群成了央视镜头里的常客。每到深秋,红杉林就被候鸟“占领”,拍鸟的摄影爱好者从早蹲到晚守候。

“生态红利流进了百姓口袋。长寿湖鱼获得有机认证和富硒标识,渔民收入翻了三番。风情小镇的露营基地周末爆满,村民开的农家乐月入过万。”长寿湖镇党委书记程康介绍,2024年湖区接待游客30万人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5年翻倍,达到1.7万元。

更动人的变化藏在细节里:王昌莲的清扫车旁多了分类垃圾桶,孩子们会主动把塑料瓶投进可回收箱;龙溪河边的老水车改成了科普站,退休教师义务讲解“三水共治”知识;《红岩》创作地果园里,年轻党员在树下重温入党誓词……

暮色中的长寿湖,游船划过水面留下银亮的轨迹。岸边灯光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星倒映湖中,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星河。方中华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送来远处广场舞的音乐——那歌叫《长寿湖之恋》,唱着“一湖碧水映初心,两岸青山照未来”的动人旋律。记者 李杉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