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清晨4点半,天刚蒙蒙亮,新市街道河石井村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中。70岁的孙婆婆已经和老伴打着手电筒在菜地里忙碌起来。沾着露水的空心菜、挂在枝头的番茄……这些自家吃不完的富余菜蔬,两人就背到城里农贸市场售卖,补贴家用。
位于新市街道的新市华府公交车站,几辆180路公交车陆续亮灯,准备着一天的运营。180路公交车从新市街道开往长寿菩提古镇,一头聚集着沿线的菜农,一头连着城市小区、农贸市场。每天清晨,尤其是赶集日,背着背篓、提着菜篮的菜农便会搭乘这趟车,完成一场从田间到市场的“公交接力”。180路公交车也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篓公交”。

△老人们的背篼“挤满”了车厢。
6点刚过,新市华府公交站已有不少背着背篓的身影等候。车门一开,背着背篓的菜农们有序上车。“嘀、嘀”两声刷完老年卡,孙婆婆和老伴赶紧把背篓挪到脚边,腾出位置给后续上车的菜农。记者紧随其后登上公交,车厢里已被背篓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弥漫着新鲜的蔬菜气息。“这是今天最早的一班车,卖菜就要趁早才行。”孙婆婆边说边从袋里掏出两个梨子——这是她上次赶集买的,也是老两口今天的早饭。
当公交车到达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站时,菜农刘光荣背着半篓糯玉米上了车。他佝偻着腰,在旁人帮助下慢慢放下背篓,随后紧握扶手站稳,与记者聊起家常。“娃儿在贵州打工,家里就剩我们老两口。今年种了些糯玉米,吃不完的就拿来卖。”谈及卖菜成本,刘光荣细数着:5点多起来掰玉米,步行10多分钟到双龙镇,花3.5元坐客车到重庆工信职业学院公交站,再换乘免费的180路公交——来回车费共7元。

满车的背篓、箩筐让车厢略显拥挤,但其他乘客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乘客龙师傅是一名环卫工人,常坐这趟车去菩提山上班。“基本每天都能看到这些菜农,赶场天人更多,车厢挤得转身都困难。”同为劳动者,他特别理解菜农的辛苦,非但不介意,有时还会搭把手帮忙搬挪沉重的背篓。

△下车后老人们快步走向农贸市场。
车厢内,老人们的交谈声此起彼伏;车窗外,朝阳正缓缓升起。6点26分,公交车抵达北城中学站。车门一开,老人们背起背篓、挑起扁担,迫不及待地从前后两个车门下车,快步走向不远处的天工睿城农贸市场。孙婆婆步履轻快,熟练地在围栏旁的“老位置”铺开塑料布,将茄子、空心菜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她常年卖菜攒下的“地盘”。刘光荣则在市场最左边的角落蹲下身,把糯玉米一个个摆开——那是相熟摊主帮忙占的位置。

△孙婆婆在老位置摆开蔬菜。
“苞谷怎么卖?嫩不嫩哦?”一位中年妇女询问道。“2块一斤。”刘光荣声音不大,却透着认真,“肯定嫩,你剥开看嘛。”9块钱,刘光荣做成了今天的第一单生意。

△刘光荣找到位置售卖苞谷。
’农贸市场里的交易,也映照着新旧的更迭。刘光荣不会用微信,遇到扫码付款的顾客,便笑着请隔壁摊主帮忙换成现金;孙婆婆的摊位前则醒目地摆着一张微信收款码,“女儿今年给我做的,方便!”她欣慰地扬了扬牌子。上午10点,孙婆婆的菜快卖完了,低头盘算着:8把空心菜、6把红苕尖……总共40多元。“今天还算不错,这些带回去晚上吃。”她把剩下的几个番茄装进背篓,和老伴一起慢慢走向公交站,“我们农民嘛,地头种点东西,心里才踏实。”

△专门规划的集市可让老人们售卖农产品。
“每天清晨的三班车,基本都有背着背篓的菜农。”180路司机程刚告诉记者,菜农多了,难免存在上下车慢、背篓占空间等情况,但他从不催促,“都是老人家,多等两分钟不算啥,安全第一。”至于车厢里偶尔留下的菜叶渣、泥土和水迹,程刚坦言确实增加了清洁工作量,“基本上每跑一趟,都得简单清理一次”。
程刚说,对于“背篓公交”,乘客们看法不一:有人体谅菜农靠这几班车进城卖菜谋生不易;也有人吐槽车内拥挤、耽误时间。但从车上乘客和市民的反馈来看,多数人如同龙师傅一样表示理解。他们认为,菜农搭乘的都是最早的几班车,对大多数人的上班、上学影响不大。

背篓轻微的碰撞声,杆秤晃悠的弧度,公交卡的“嘀嘀”声,还有程刚那句关切的“慢点儿,别急”,凑成了180路公交最暖的报站声。这趟公交车里,没有震撼人心的画面或故事,只有一筐菜、一车人,以及一连串踏实的日子。它在城乡之间穿行,稳稳地载着生计、连着人心。
【记者手记】
清晨四五点,城市还在沉睡,菜农们已披着露水在地里劳作。挤上180路首班车那刻,扑面而来的并非想象中的田园诗意,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拥挤和车厢地板颠簸的吱呀声。然而,菜农们脸上洋溢的,是成功坐上车的安心笑容。
而最让我触动的是,程刚师傅那句关切的“慢点儿,别急”,龙师傅自然地搭把手……这些朴素的行动里,比任何政策解读都更生动地诠释了共情,彰显了对勤劳最本真的尊重。返程时,空背篓在车厢里轻轻摇晃。我恍然明白,这趟车真正运载的,不仅是蔬菜从土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更承载着菜农的生计与希望,传递着一座城市的脉脉温情。记者 蒲雪梅 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