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治理不止“禁止键”,公共服务不要“按键伤人”
发布时间:2025-07-28 18:00:34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高铁车厢里升腾的泡面热气,地铁过道上展开的折叠板凳,最近接连引发热议。前者关乎封闭空间里的气味争议,后者牵扯超长通勤中的舒适诉求,看似毫不相关的公共场景,却指向同一个治理命题:当公共服务规则遭遇个体需求,除了按下“禁止键”,是否还有更优解?

上海地铁11号线的早高峰,总能看到“板凳族”的身影。这条全长80余公里的国内最长地铁线路,连接着昆山花桥与上海市中心,单程耗时常超1小时。有乘客算过一笔账:从嘉定到浦东,算上步行全程通勤近2小时,“抢不到座位时,折叠凳是唯一的慰藉”。运营方的劝阻自有其管理逻辑——一个板凳占用的空间可能让3人无法站立,低视角带来的踩踏风险、起身时对他人的磕碰干扰,都是拥挤环境中必须规避的隐患。但现实是,今年以来,上海地铁官方反复劝导却收效甚微,这种“禁而难止”的困境,恰恰说明当治理手段跟不上民生需求,简单化的禁止只会催生更多“隐性抵触”。

高铁上的泡面之争同样折射这种困境。12306官网提醒“请勿食用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支持者强调“密闭空间不应成为私人食堂”,反对者则直言“高铁餐食均价40元,泡面10元管饱是底层选择”。两种声音的背后,是长途出行中“果腹需求”与“环境舒适”的角力。高铁作为全民交通工具,既要有对公共环境的考量,也不能忽视“10元管饱”的民生现实。当规则只盯着“气味管控”,却对高价餐食的替代方案视而不见,难免让人觉得“管得太宽,顾得太窄”。这种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让“禁止泡面”的倡议天然缺乏民意基础。

这些争议共同指向一个治理悖论:过度依赖“禁止键”的规则设计,看似维护了公共秩序的“整洁性”,实则可能割裂治理与民生的“共情性”。上海地铁“板凳族”的执着,本质上是对超长通勤中服务缺位的“自主补位”;高铁泡面的需求,反映的是交通服务与大众消费能力的错配。当职住分离成为超大城市的常态,当长途出行的基础需求尚未被充分覆盖,治理者若只算“安全账”“秩序账”,忽视“民生账”“人心账”,就容易陷入“管理便利”与“群众满意”的二元对立。

重庆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治理范式。轨道交通4号线上,菜农背着背篓乘轻轨卖菜曾引发争议,运营方没有简单禁止,而是针对性地提前开门、增设挂钩、开通方言播报。这条被称为“背篓专线”的线路,既没让菜农的生计受阻,又通过精细化管理避免了对通勤秩序的干扰。更令人称道的是重庆的“轨道集市”,在换乘通道设置的早餐摊实行“预包装、快取走”模式,让“早8族”3分钟就能解决早餐,这种“既不妨碍通行,又满足需求”的智慧,恰是对“治理即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

深层来看,破解这类治理难题,考验的是公共服务从“缺位禁止”到“补位服务”的理念转型。上海正在推进的松江快线工程,以160公里的设计时速将跨区通勤压缩至25分钟;嘉定区研究的地铁14号线西延伸方案,直指职住距离失衡的痛点。这些从源头纾解需求的举措,比单纯劝阻板凳更具建设性。试想,当通勤时间缩短到45分钟以内,谁会愿意带着板凳挤地铁?同样,若高铁能提供更多20元以内的平价餐食,泡面引发的争议或许会自然消解。

治理的至高境界,从来不是追求“零争议”的静态平衡,而是在多元诉求中寻找动态共识。从重庆的“背篓专线”,到深圳地铁为建筑工人设置的纳凉区,再到无锡地铁站配备的防暑用品……这些细节里流淌的,正是“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既装得下公文包的匆忙,也容得下背篓里的生计;既守护公共空间的秩序,也体恤普通人的不易。

公共服务的温度,往往就藏在对“小需求”的回应里。一碗泡面、一只板凳,看似是个体选择,实则是观察治理水平的窗口。少一些“禁止”的思维惯性,多一些“承接”的服务自觉,让规则既有刚性边界又有弹性空间,才能避免“按键伤人”的治理遗憾。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刻度,不仅看它制定了多少规则,更看这些规则能否在冰冷条文与温热民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