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的一日三餐,是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也是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实事。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地推广社区食堂,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社区也存在经营主体收支平衡难,服务对象需求满足难等问题。
那么,社区食堂的现状如何?社区食堂未来如何发展?7月以来,记者走访了长寿多家社区食堂进行采访。

烟火升腾:社区食堂成“便民新地标”
芹菜牛肉丝的香气混着梅菜扣肉的咸鲜飘满餐厅,餐台前食客排起长队。7月24日上午11时30分,菩提街道社区智慧食堂进入用餐高峰,100余餐位的餐厅内几乎座无虚席。
这里供应一日三餐,猪肉类定价2-3元/50克,素菜定价1元/50克,区民政局还对老人给予50%的市场价格据实补贴,平均每天有300多人光顾。
“每天社区食堂的菜都不一样,但都保证有多样菜品荤素搭配,还有主食和汤。餐厅食材由蔬菜基地直供,最大程度保障饮食安全与健康。”菩提街道社区智慧食堂现场负责人曾美芳告诉记者,自上月正式营业以来,食堂顾客盈门,深受大家欢迎。

家住菩提社区的彭大姐是社区食堂的忠实“顾客”。“从小区走过来5分钟,这里菜品丰富、价格实惠,口味也好,我每天都过来吃。”
70岁的万世学退休后成为一名骑行爱好者。他告诉记者,因为骑行长期在外吃饭,他之前在金凤广场社区智慧食堂用过餐,体验感不错,所以菩提街道店一营业,他就来“捧场”了。
随后记者又陆续走访了长寿金凤广场社区智慧食堂、双创孵化园食堂等食堂,食客们一致给出了好评。据了解,作为公益惠民项目,这几家食堂均由长寿区属国企盈地实业下属子公司盈创力和建设,截至目前,服务人次已达29万。

现实困境:低价运营下的“长效问题”
虽然在多方推动下,社区食堂建设如火如荼,为居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然而,这份家门口的便利背后,藏着不少运营者的“难言之隐”。
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每餐价格较低,食堂收入有限。
谈及经营状况,盈创力和物管部工作人员高艺嘉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以菩提街道社区智慧食堂为例,每天接待约300人次,每道菜的定价都贴着成本线走。一顿早饭补贴老人2元,午餐10余元就能吃饱吃好。”

高艺嘉坦言:“好在菩提街道社区智慧食堂客流量已远超预期,能够‘保本’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也有社区食堂的客源主要为辖区老年居民,导致食堂的客流量难以提升。”
目前,盈创力和也在积极探索食堂运营新模式:推行厨师轮岗制度,让不同风格的厨师轮流掌勺,带来多样菜系的特色风味。同时,持续优化菜品结构,推出时令新菜式、健康轻食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饮食偏好市民的需求。
一位餐饮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社区食堂的建设、运营、服务背后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和输血,经营成本较高,过度依赖“输血”不可持续。同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目前仅能提供简单的堂食服务,缺乏外卖、团餐、上门送餐等多元化服务,市场竞争力弱。
建一个社区食堂容易,但要让它长期健康运营下去,却是一道复杂的综合题——既要靠实惠的价格、可口的饭菜攒下居民好口碑,又得在坚持公益普惠的同时算好成本账,持续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破局探索:从“银发食堂”到“全龄餐桌”
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曾经以银发族为主角的社区食堂,如今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在长寿多家社区食堂,记者都能看到不少年轻上班族前来就餐。
“每天下班回家再做饭,很耽误时间,社区食堂干净卫生,价格便宜。”在小康动力上班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年轻人也不想餐餐点外卖,社区食堂是不错的选择,建议食堂多丰富菜品,哪怕价格高点,大家可选择范围广,也能吃得开心。
28岁的张欣欣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朋友圈。“干净卫生,吃得放心,打工人福音!”类似的分享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前来探索。这股涌入的年轻客流,不仅为食堂增添了活力与生气,也悄然为经营者开辟了新的营收渠道。
面对这一变化,高艺嘉介绍,社区食堂正主动调整策略,积极面向企业、年轻上班族等群体拓展业务,探索多元经营模式,成效初显。比如,延长营业时间,午饭用餐时间延长至13点,晚饭至19点,同时适时“上新”菜品,让更多年轻人忙碌之后在社区食堂吃上新鲜可口的热乎菜,稳定青年群体客源。
从专注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难题,到逐步惠及全龄人群,长寿的社区食堂正用一碗碗实惠、可口、充满烟火气的饭菜,传递着最朴素的民生温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公益初心与市场规律的平衡点,一条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可持续性的社区餐饮服务新路径,正越走越清晰。记者 肖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