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聆聪/文
近期几起公共事件的处置轨迹,再次敲响社会治理的警钟。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一饭店因菜品视频被拟罚45万元的执法争议,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233名幼儿血铅异常的食品安全危机,再到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景区违规揽客的纠纷,这些事件虽领域不同、情节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治理痛点:为何总要等到舆论沸腾、全网聚焦,才如通报所言“高度重视,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决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山东省临沂市事件中,市场监管部门仅凭一段视频就开出天价罚单,既未核实菜品实际成分,也未依法组织听证程序,直到舆情发酵后才撤销处罚。这种“先罚再说、有错再改”的执法逻辑,暴露出基层执法中“重处罚轻程序”的惯性思维。而幼儿园血铅风波更令人痛心:涉事后厨长期使用含铅颜料制作食品,却未被监管部门察觉,直到幼儿检测结果异常才引起重视。在洪崖洞景区违规揽客事件中,唐某态度恶劣,游客发布视频引发社会关注才跟进处理。
这些事件的处置轨迹高度相似:问题萌芽时视而不见,舆论爆发后仓促应对。这种“曝光才办”的应激反应,本质上是将舆论监督异化为“行政启动键”,不仅消耗大量公共资源,更让公信力在一次次恶性循环中受损。
被动应对的背后,是部分工作人员严重割裂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性,将“责任”视为应付上级的“表面文章”,却将“对下负责”的根本要求抛诸脑后。临沂市兰山区市监局在《行政处罚告知书》中声称“当事人拒绝配合调查”,事实是执法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这种对商户权益的漠视,正是“对下负责”意识缺失的体现;培心幼儿园幼儿出现血铅异常前,家长已多次反映孩子身体不适,监管部门却拖延核查——这种对幼儿健康的漠视,同样是“对下负责”意识淡薄的印证……这种“拖延式”处置,折射出一些地方“重表态轻落实、重掩饰轻解决”的治理心态,本质上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背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被动应对正在催生“按闹分配”的不良生态。饭店老板为自证清白被迫停业3个月、提起行政诉讼,最终才等来撤销处罚的决定;幼儿家长在孩子出现腹痛、贫血症状时多次反映无果,直到媒体介入才推动全面检测……这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潜规则,正在侵蚀公众对法治程序的信任,甚至诱发“以闹维权”的畸形心态。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制度设计上重构治理逻辑。在山东省临沂市事件中,调查组引入专家参与、提级调查的做法,这种专业化、透明化的纠错机制,有助于避免“部门自查自纠”的走形式;幼儿血铅异常事件警示我们,应将非常规污染物纳入必检目录,建立校园安全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健康数据与监管信息实时联动;违规揽客事件则警示我们,景区管理必须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同时畅通游客投诉渠道。
从执法“先罚后纠”到监管“事后补漏”,从政策“空转应付”到问题“舆情倒逼”,诸多治理痛点的共性症结,在于治理逻辑中“应急思维”对“常态思维”的挤压、“表面合规”对“实质成效”的消解。要破局,既要构建常态化风险预警机制,将“防微杜渐”嵌入执法、监管、政策执行全流程;更要强化责任刚性,以“过程留痕”促“效果可溯”,让“群众需求”成为治理导向,真正实现从“舆论倒逼整改”到“主动防患未然”的治理跃升。
社会治理没有“局外人”,更容不得“事后诸葛亮”。当执法程序沦为“走过场”,当监管机制变成“马后炮”,最终受损的是政府公信力和群众获得感。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舆情倒逼下的“坚决避免再次发生”,而是主动作为的治理自觉。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策实施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次问题解决中增强信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