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飞/文
近段时间抖音创作者@慕七七发起街头挑战,随机邀请路人写高考作文,大叔大爷们的文字意外走红。
当街头随机抽取高考作文题的挑战,遇上大叔大爷们的笔触,一场突破年龄壁垒、跳出身份标签、挣脱应试框架的“写作突围”,触动了千万网友的心弦。这些带着生活茧子的文字,为何能击穿屏幕、直抵人心?答案藏在“真诚”与“阅历”交织的叙事里。
高考作文常被视作青春赛道的“文字竞逐”,为了更贴合应试语境,有时难免会带上模板化的印记,辞藻的刻意雕琢,反倒可能成了真情表达的枷锁。但大叔大爷们的作答,跳出了应试窠臼——他们用半生烟火打底,把工地的尘土、对母亲的思念、岁月沉淀的哲思,揉碎了嵌进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修辞套路,却有“坟头草青黄”的生命叩问;不讲空泛的宏大叙事,偏写“当了爸爸才懂父母难”的朴素觉醒。这种从生活褶皱里抠出来的真实,让作文回归“表达”本质,也让大家看见:文学从不是象牙塔的专利,市井烟火、人间百态才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
更深层的共鸣,源于“人生答案”的补位。年轻人写高考作文,多是站在人生起点眺望未来;大叔大爷落笔时,已把岁月走成故事。他们用经历注解考题,让“青春与成长”有了更厚重的对照——原来“坚持”不是空洞的口号,是工地上重复千百次仍不放弃的执着;“家国情怀”不必高谈阔论,是普通人在柴米油盐里守的本分。这种跨越代际的视角互补,让高考作文题不再只是学生的“必答题”,而成了全民共情共鸣的“生活思考题”。
当然,感动之余更该反思:我们的写作教育,如何平衡应试与表达、技巧与真诚?大叔大爷们的“野生写作”,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作文题背后的人文温度——它可以是青春的思辨,也该容纳岁月的回甘;可以教方法,但别磨灭了“把生活过成素材”的感知力。当更多人懂得:文字的力量,一半在技巧,一半在经历与真心,或许才算触碰到了写作教育的真意。
街头挑战的热度会退,但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永远直击人心。文学从不怕“接地气”,怕的是丢了“真心气”。愿我们在追求文字精巧时,别忘给“生活阅历的自然流淌”留一道敞亮的出口——毕竟,最动人的作文,永远写在人生的行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