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暑期,“谁来带娃”“怎么带好娃”成为众多家长,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心头难题。今年,重庆市首次将“为未成年人提供假期公益托管服务”纳入15件民生实事之一,并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我区积极响应,团区委联动相关部门及镇街推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暑期托管班,引导孩子们度过快乐充实的暑假。
暑期托管效果如何?课程如何设置?记者进行了探访。

官方出招,破解暑期看管难题
“社区群里通知,我就马上报名了,为孩子‘抢’到了一个托管班的位置!”晏家工业社区的刘丽丽激动道。“官方带娃”不同于普通的看护或校外补习班,不仅免费,还有专业人员照顾孩子,家长们十分满意。
刘丽丽的女儿今年7岁,以往假期都是由老人看管。今年暑假前,她听其他家长说起暑期托管班,便决定为孩子报名。“课程安排很合理,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对我们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刘丽丽称赞道。
7月7日,青少年活动中心假期公益托管正式开班,3期活动共吸引360个家庭参加。“幸福指数爆棚,难缠的小家伙终于送出去了”“终于不用担心上班时两个娃没人管了”……家长们纷纷为这一举措点赞。
家住菩提街道的涵涵(化名),已经参加过两次公益托管班。说起托管班,他的妈妈明瑶用“特别放心”来形容。“托管班为我们这样忙于工作的家长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也让孩子有了不同的成长体验。”明瑶说,她自己也参加过相关公益志愿活动,对公益托管班特别放心,希望能一直办下去。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各公益托管班还根据情况,聘请教师、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生、供电所职工等不同职业人士加入师资队伍,精准对接学生暑期托管需求。
目前,团区委联合晏家街道、新市街道、龙河镇、石堰镇等6个镇街联合开办“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今年已有近1200名儿童报名参加。

课程多元,丰富暑期生活体验
“杨克明烈士纪念亭的对联写道: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7月8日,在石堰镇“小石头”课堂暑期公益托管班,30余名孩子在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中开启新的一天。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五老”工作团成员王亚明通过讲解身边英雄故事,激发孩子们爱国情怀。随后,孩子们迎来一堂生动的地理课,授课老师熊益葵结合3D地图讲解+有奖问答的互动形式,让孩子们学趣共融。
石堰镇团委副书记刘琼忆告诉记者,暑期公益托管班并非单纯地看管孩子,而是将日常照抚与质优培能有效融合。“我们精心设计了课程,既有综合素养的历史与经典、少儿写作,也有兴趣特长的书法启蒙、音乐鉴赏,还有防拐防骗课堂、人体构造认识、科学小试验等。”
凤城街道顺风亭社区则创新打造“耕趣园”“探索园”“创想园”三个主题区域:在“耕趣园”,孩子们能了解农作物知识;“探索园”里藏着各种科学小秘密;“创想园”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
菩提街道菩提社区暑假托管班社工戴于娟介绍,为期10天的暑期托管班围绕“红岩少年、乐学少年、平安少年”三大主题,开展红色教育引领、趣味手工讲座、安全知识普及。
“我很喜欢托管班,在这里不仅能参加许多活动,还能交到朋友,学习新知识,非常有意思。”区人民医院暑期班的月月小朋友开心地向记者分享她的喜悦,她在手工创意课堂得到了奖品,赢得了全场掌声。

正视问题,探索优化提升之路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官方带娃”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社工戴于娟说:“我们每天下午5点放学,但有的家长很晚才来接孩子,我们也不放心把孩子放在这,常常要等最后一个学生走了自己才能走。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又赶来。”
“我们一般借用有教学设施、宽敞的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凤城街道一名教师反馈,“6至12岁正是爱动的年纪,会担心有时候孩子磕着碰着,而且遇到破坏教学设施的情况,处理起来很麻烦。”
此外,暑期托管班的午餐和午休问题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记者发现,有的托管班由家长接孩子回家用餐、休息,下午上课时再送来;有的托管班则提供冰箱、微波炉等设备,供孩子保鲜及加热饭菜,同时中午还有专人负责看护。
有条件的地方,如菩提街道菩提社区暑假托管班,为减少家长接送奔波,托管班与楼下的智慧社区食堂合作,按照自愿原则,选择用餐。“托管班在二楼,一楼就是食堂,距离很近,并且食堂饭菜每天都有留样,这一块我们还是很满意。”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
随着暑期公益托管的推广,供需匹配维度和资源配置上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首先,空间覆盖有局限,“官方带娃”服务多集中于城区部分辖区,农村地区供给匮乏,地区及辖区间失衡,服务覆盖面待拓宽;其次,服务力量较单一,暑托班师资依赖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等,师资稳定性存隐患;最后,经费来源显单薄,多依靠政府投入,随着报名人数递增,场地租赁、设备购置、人员薪酬等支出攀升,资金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对于如何解决暑期托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工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琪。
李琪建议,一是要构建保障制度。提前调研好有“托管”需求的家庭,精准制定并出台“官方带娃”服务政策。以社区、大型企业单位等为中心,向周边居民开展就近“托管”。同时,探索多元分担渠道,引入社会力量来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普惠性托管服务长远发展。同时制定规范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服务合理、安全。
二是壮大服务主体。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力量参与,共同发挥服务作用。根据所在辖区居民不同需求,设计服务项目、服务时长、服务人员数量。同时,主动对接高校,打造对口实习平台,利用“带娃”给予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城乡点位轮岗服务,保障城乡儿童享受同等高质量的服务。
三是抓住技术赋能。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托管”服务数据、资源和流程的深度整合。以信息技术,搭建整合型智慧“托管”服务平台,将政府、社区组织、儿童及其家庭人员紧密联系起来,汇总整合信息。高效化、智能化为不同角色人群提供数字服务供给,形成良好的智慧服务链条。
暑期“官方带娃”是回应民生需求的暖心尝试,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定能更好地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暑期成长环境,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惠及更多家庭。记者 肖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