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杉/文
“爬三层楼梯气喘吁吁”“熬一次夜心悸三天”……这些略带自嘲的调侃,让“脆皮年轻人”成为年度热词。社交媒体上超10亿的话题阅读量背后,是当代青年用幽默消解健康焦虑的无奈。体检报告里的颈椎反弓、甲状腺结节等异常指标,与年轻人在网络上分享的“养生急救指南”形成鲜明对照——看似轻松的表达下,藏着对身体每况愈下的深切担忧。
舆论场中,不少声音将“脆皮”现象简单归咎于年轻人“不自律”:熬夜追剧、热衷外卖、缺乏运动。然而,这种解读无异于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体选择。职场“996”“007”的盛行,让年轻人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通勤与加班严重挤压运动和休息时间;教育内卷与职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使得心理焦虑成为“时代病”,长期失眠、抑郁等问题进一步侵蚀身体健康。更现实的困境在于,城市健身场地可及性不足、健康知识信息过载难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让年轻人即便意识到健康重要,也缺乏改善的客观条件。所谓“不自律”,不过是高压环境下的生存妥协。
破解“脆皮”困局,亟须社会层面的系统性回应。企业作为健康责任的第一主体,应推行工间操制度、弹性工时制,并设立“健康假”等专项福利。某互联网企业试行“运动积分兑换假期”后,员工病假率下降23%,证明制度创新的可行性。政府需加大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试点“健康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对落实员工健康保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社会舆论应摒弃“带病工作=敬业”的畸形认知,倡导科学健康观。
当“脆皮年轻人”从网络热词演变为社会现象,折射的是时代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年轻人的健康不仅是个人课题,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唯有构建起企业担责、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健康保障体系,才能让年轻人卸下“脆皮”标签,真正拥有守护健康的底气与能力。这场关乎一代人健康的突围之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