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双减”之下,补课换个马甲又回来?
发布时间:2025-07-03 19:39:29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张娟/文

每逢寒暑假,孩子上培训班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部发布的“双减”成绩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96%。

这一数据让人惊叹,乍一看教培“巨浪”似乎已然退潮。然而,不少家长却悄悄嘀咕:“机构是关了,可小区里好几家都在请大学生上门辅导孩子。”“朋友家小孩假借‘家政服务’名义,上着一对一私教班呢。”“不补吧,怕差距拉大;补吧,钱包又吃不消。”

不可否认,“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的确成效显著,学生学业负担普遍减轻,校外学科培训大幅压减,教育公平性进一步提升。但当违规补习悄然转入地下战场,有些家长悄悄包下名师、雇起全职私教,硬生生又将孩子们划分出两个“教育阵营”,大部分普通家长的神经又开始绷紧,教育焦虑不减反增。这一切都正冲蚀着“双减”工作的根基,考验着政策的韧性。

校外补课“换个马甲又登场”,究其深层根源,还是在于考试那根“指挥棒”带来的焦虑。学校评价仍是紧紧围着分数转,中高考录取依然是“分分计较”,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永远无法躺平。他们表示,虽然“双减”落地,但在升学率不变的前提下,压力更大,即便自己不内卷,其他家长也内卷,因此不敢落后。

与此同时,家长们的钱包负担并未真正卸下。就算不搞“地下补课”,不少家长又把钱撒向艺术、体育、编程等素质教育赛道,希望借此另辟升学捷径。

要想破除这个焦虑魔咒,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考试评价体系要“变”。譬如探索“多元录取”机制,在升学录取中进一步提高德育表现、综合素质评价权重,逐步削弱“唯分论”,从根本上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提分”的需求。

校内教育质量要“提”。延时服务是“双减”落地后的重要补充,可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激励教师,激发更好更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又或部门协同发力,整合少年宫、科技馆、美术馆等教育资源,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适当收费为原则,探索建立公益性的素质教育培训阵地。

教育成才道路要“增”。譬如进一步打通中职学生升入本科通道,推广订单式校企合作职教模式,让“技能成才”成为有吸引力的新选择。

家校协作纽带要“紧”。落实“双减”、扭转陈旧育人观念,离不开家校协作。家校沟通一度重在成绩分数,要不断丰富家校共育内容、拓宽家校共育渠道,多探讨学生健全人格塑造、道德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成长等,共同促进“双减”落地见效。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