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这个小姑娘叫余凌微,是我今年6月才开始帮扶的孩子,她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7月1日,在长寿区寿城水岸一间仅20平方米的公租房里,79岁的叶素芬轻抚着三本泛黄的相册,百感交集。

△叶素芬翻出珍贵的三本相册。
这三本相册,珍藏着她大半生的记忆:28年如一日照料一位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悉心呵护6名困境儿童和1名孤儿长大成人;连续17年为孩子们无偿缝制衣物;带领乡亲开荒种茶、创办企业;累计资助2000多名大学生……每本相册背后,都深藏着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叶素芬翻开红色相册的第一页,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那是她儿时村里几位“恩人”的合影。“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新社会把我培育成人,这份恩情,我永世不忘。”叶素芬饱含深情地说。
1946年,叶素芬出生在长寿区洪湖镇一个偏远山村。在那个动荡年代,她的父亲因旧社会拉壮丁导致双手残疾,母亲产后患癌,家境贫寒到了极点。

△叶素芬(左一)年轻时候的照片
“那时,饿得睡不着觉是常事,多亏村里的好心人轮流给我送吃的。”叶素芬回忆说,解放后,村支书和邻里7位好心人将她养大。
14岁时,为了谋生,叶素芬拜师学艺做了一名裁缝。凭着勤奋和天分,她很快以精湛的手艺闻名四里八乡。

△叶素芬缝制衣服的手艺至今还在。
“那时,我做一件衣服收一两块钱。可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这点制衣费几乎抵得上半袋口粮。不少孩子冬天还穿着破旧漏絮的单衣。”叶素芬翻到相册中一张泛黄的旧照,上面是一群衣着整齐的孩子。
有一年冬天,叶素芬看到一个小女娃穿着开裆裤瑟缩在墙角,冻得全身发抖。作为一名裁缝,她内心如同被针扎一般。于是,她毅然为自己立下规矩:免费为10岁以下的孩子“打衣服”。这份善举,她坚持了17年,温暖了周边乡镇近千名孩童。那些年,她的缝纫机不知疲倦地转动,为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缝制出温暖与尊严。

△图中老人被叶素芬“捡”回了家。
相册中央夹着一张已褪色的照片,定格了一位慈祥老人怀抱孩子的温馨瞬间。“这位老人是我在路上‘捡’回来的。”叶素芬的声音轻柔下来,“我在一次外出途中,遇到她在路边讨饭,看着她孤苦伶仃的模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将她接回了家。”
“起初,老人有些拘谨,总觉得自己是外人。”叶素芬微笑着回忆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帮我照看孩子、分担家务,我们亲如母女。”这份照料延续了整整28年,直至为老人送终。这28年里,叶素芬用孝心与爱心,让老人拥有了家的温暖。

△叶素芬与孩子们温馨聚会的场景。
相册后半部分,贴满了家族团聚的温暖场景,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叶素芬介绍,照片里大多是她的养子女,她先后收养了6名困境儿童和1名孤儿。她将这些孩子视如己出,让他们与亲生儿子同吃同住,并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与教育。

△叶素芬相册里的温暖回忆。
“那段日子很艰苦,白天我在学校带课教书,晚上做衣服,用做衣服挣来的钱就拿去买粮食。”叶素芬回忆道,几乎每个赶场天都要上街买粮,一家十几口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她和丈夫肩上。

△叶素芬骄傲地给记者介绍她的孩子们。
然而,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叶素芬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说:“我们大人过年不做衣服,但这些娃儿不能像没有爹妈的孩子。我的儿子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就过什么样的生活。”
第一本相册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叶素芬34岁入党时的留影,年轻的她眼神坚毅。“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回报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回报这个给了我新生的社会。”她说。
叶素芬缓缓翻开第二本相册,这本相册记录着她作为共产党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点点滴滴。相册的扉页贴着一张泛黄的报纸照片和几张黑白工作照。报纸标题赫然是《长寿女能人——叶素芬》,讲述了她以党员身份带领乡亲开荒种茶的动人故事。
“1972年,乡里指派我开荒种茶,那片山地遍布荆棘与乱石,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种出东西来。”叶素芬说,她就是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于是,她带领140余名村民上山垦荒,住草棚、喝山泉,用3年时间将220亩荒地变成远近闻名的“长寿三八红旗茶场”,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

△叶素芬带领乡亲们在地里劳动。
相册中间记录着叶素芬担任村支书时的创业往事。面对一穷二白的村落,她毅然抵押自家房产贷款,带领村民创办21家乡办企业,为280多名乡亲解决就业难题。
“这是我从浙江请来的技术员。”她指着一张微微泛黄的模糊照片说,“那时村里没人懂技术,他手把手教我们种茶的行距、炒茶的火候,连揉捻茶叶的手势都一遍遍示范。”
短短三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盖起了新房,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看到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幸福。”叶素芬感慨道。

△叶素芬组织农村妇女组建了4支乐队。
1991年,叶素芬发现农村妇女缺乏收入来源,便自费请来音乐老师对她们进行培训,并组建了4支乐队。在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些乐队迅速走红,82名队员年收入均突破万元。
“这是我们乐队在镇上首演的照片。”叶素芬指着一张彩色照片说,“那些曾经只会干农活的姐妹们,穿上演出服站在舞台上,自信又美丽。”在她的引领下,众多农村妇女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更找到了自我价值。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乡亲们做些实事,是我最大的光荣。”叶素芬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已经泛黄的照片。
第三本相册看着外表崭新,却鼓鼓囊囊几乎合不上。它满载着叶素芬退休后创立爱心团队、持续奉献社会的故事。
“2005年退休后,我有了更多时间,就想着怎么能帮助更多的人。”叶素芬说。

△退休后叶素芬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行列中。
相册的第一页是一张小型合影,仅有五六个人,这便是最初的洪湖镇爱心传递队。刚开始人很少,他们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给贫困孩子送学习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成员从最初的几人逐渐壮大至800余人。
2013年,叶素芬再度发起成立“五老志愿者”团队,积极与学校、慈善机构携手合作。“这张是我们团队去年春节前慰问困难群众的照片。”她指着一张大型合影说,“看到这么多人加入爱心队伍,我心头格外温暖。”

△叶素芬和团队春节前慰问困难群众。
相册中间部分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寄来的照片和感谢信。叶素芬个人捐款和筹集善款近200万元,累计帮扶大学生2000余人。“这个孩子在北京工作,那个在上海读研究生……”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受助学生的近况。

△几十名受助学生联名制作赠送给叶素芬的爱心帮扶匾。
“叶妈妈,没有您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学业……”一封来信深情写道。叶素芬坦言,每次收到这样的信,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我不求回报,只愿他们将来有能力时,也能帮助他人,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叶素芬主动缴纳1万元特殊党费,相册里珍藏着当时的报道和照片。“这张是我交党费时的留影。”她说,“党培养了我,这是我表达感激的微薄心意。”

△相册里满是叶素芬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的身影。
多年来,叶素芬生活极为简朴,从未购置金银首饰,却在捐资助学、扶危济困上倾尽所有。
曾有邻居不解地问:“你辛苦一辈子,连一套城里的房子都没有,搞这些帮扶有什么用?”

△叶素芬的住所是一间仅20平方米的公租房。
面对质疑,叶素芬总是淡然一笑。在她看来,真正的财富并非房产,而是看到那些受助对象眼睛里的星星点亮时的那份丰盈。
“这张是我们最近一次活动的照片。”叶素芬指着相册里最后一张彩色照片,坦然说,“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把爱心帮扶做下去。”

△叶素芬近期参加活动与孩子们互动。
合上三本相册,叶素芬微笑道:“我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影响了多少人一起做好事。”
这位银发党员用六十余载的坚守诠释:爱,足以跨越时光长河,温暖无数人的未来。而这三本相册,正是这份大爱最真实的见证,它们将继续不断丰富,记录更多动人故事,照亮更多人的前路。记者 刘霞飞 宋杰 杨甜甜 余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