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举/文
近日,央视报道的新闻《可在呼吸道爆燃!有学生吸食火机气体成瘾……》令人震惊,也令人心痛。一罐仅售几元的打火机气体,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求刺激”与“合群心理”的工具,最终引发了无数场以爆炸为终点的噩梦。这不仅是对青少年身体上的伤害,更是教育与社会治理上的警钟。
丁烷,这种本用于日常生活的燃料气体,如今却在某些青少年手中变成了危险的“精神逃避剂”。他们在“幻觉”中寻求暂时的自由,却被永远地锁进了伤疤与创伤的牢笼。有的失去了健康,有的失去了生命。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烧伤科接连收治多起此类重症案例,说明这绝非个别现象,而是一场悄然蔓延的“青少年自伤式成瘾潮”。
从新闻中我们看到,吸食丁烷的青少年往往集中在16-19岁之间,且多来自单亲家庭。这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在家庭监护缺位、学校教育滞后、社会干预不足的多重叠加下,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心理支持,极易成为各种“危险行为”的猎物。
值得警醒的是,丁烷虽然不属于法律认定的新型毒品,却具备相同的成瘾性和危害性。这种“游离于毒品之外”的灰色危险,既逃避了法律的严格监管,也被电商平台和实体零售轻易放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安全漏洞。监管的缺失,无疑是对这种危险行为的变相纵容,让青少年在无知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如果说法律监管是堵住源头的第一道闸门,那么心理疏导与价值教育则是筑牢防线的根本手段。当前青少年面临着学习压力、情绪孤独、网络迷失等多重困境,在成长的十字路口极易误入歧途。教育部门、家庭与社会应形成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流通管控,堵住未成年人轻易获取的渠道;另一方面更要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让孩子们真正懂得“幻觉背后,是生命的代价”。
“看大家都吸,我就也试了”,小郑的一句话,道出多少青少年悲剧的起点。当“为了合群”成为吞噬自我的理由,当“吸一口就没事”变成最终毁容毁命的引线,这一切已经不容我们再沉默。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打火机的气体,何以能毁掉一整个青春?如果监管、教育、社会反应仍停留在事后补救的阶段,我们还会看到“下一个小郑”。
丁烷的火,不应点燃的是爆炸,而是我们的警醒。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每一个大人都不能缺席。我们不仅要“救”被伤害的孩子,更要“守”那些还未受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