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上午11点,艳阳高照。在长寿区桃兴三路的换电站门口,外卖骑手刘强麻利地给电动摩托车更换电瓶,中午点餐高峰期到了,他的手机上清晰显示着当天第10单的配送路线。更换好电瓶后,刘强一溜烟儿地消失在茫茫车流中。
来自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长寿区有外卖骑手约550人,其中90%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之一,近年来,外卖骑手的数量不断增加、队伍不断壮大,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并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那么,他们的生存状况怎样?工作有何压力?权益有无保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长寿的部分外卖骑手。

刘强今年36岁,曾在北京开过6年的鲜奶店,回到长寿后开过烧烤店,却以失败告终。
去年4月,经妻子表弟介绍,他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早班是7点半到岗,19点收工,中途9点半到10点半、14点到15点休息两小时,每月基本能收入6000元以上。”对比以前开店做生意的“不确定性”,他更看重卖外骑手收入的“确定性”,“送一单赚一单的钱,多劳多得嘛。时间还算自由,可以多陪陪家人。”如今,刘强一家四口都生活在长寿城区,最让他安心的是,两个孩子已在城区学校顺利入学。

▲刘强正在配送外卖。
外卖骑手这个职业以“门槛低、时间自由、多劳多得”吸引了大量从业人员。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长寿本地骑手大多承担着“家庭经济支柱”与“子女教育”的双重责任,但他们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
现在,刘强和妻子都当起了外卖骑手,他是全职,妻子是兼职。夫妻俩每月除去全家的开销还能存下5000元。在今年春节的那个月,刘强放弃休息、全勤送单,收入近万元。
这种“多劳多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让外卖骑手们对生活更有“底气”。

▲瞿彬正在接单配送外卖。
在反反复复的接单送单中,外卖骑手瞿彬每天都会“盯”着两个数据:累计接单量与当日收入。他算过一笔账:他以前在餐馆当厨师时月收入5000多元,无增长空间,并且环境闷热、油烟味重,对身体不利;转行送外卖后,他凭着吃苦耐劳,积极接单送单,月收入最高能达到9000元。作为一个单亲爸爸,他认为眼下当外卖骑手是他的“最优解”:他上的是早班,每天晚上7点能准时下班,回家后可以辅导孩子做作业。

行进在长寿城区的大街小巷,刘强骑着电动摩托车跑得比导航还精准。“既要跑得准,还要跑得快,这样效率才高。”刘强认真地说。

▲刘强工作间隙跟记者讲述日常。
谈及恶劣天气,他一脸的无奈。他以4月29日这天为例:这天突降暴雨,风雨交加,路面湿滑。“既要顾及安全,又要顾及效率,两难!”刘强说,速度受到影响,送单量明显下降,当天送了38单,进账约300元。
还有一次,刘强接了一个“重量级”单子:一袋10公斤的大米和一桶6升的菜油。当他急匆匆赶到顾客楼下时,却发现该楼栋没有电梯,而顾客住在7楼,眼看送单就快超时了,他赶紧给顾客打电话协商能否先点击送达。没想到那位顾客爽快地答应了,还说下楼来接,让他少爬几层楼。这让刘强很是感动。
刘强的经历只是众多外卖骑手工作困惑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卖骑手看似“自由接单”实则受算法驱动“被动加速”,系统派单以距离优先,却未计入恶劣天气、交通拥堵、小区门禁、电梯故障等“隐性耗时”,导致工作强度和难度被低估,工作压力增大。
长寿片区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内骑手入职965人,离职911人(包含重复离职和入职),离职率超过90%。记者在和外卖骑手的交谈中得知,多数人将骑手视为“阶段性过渡”,随着体力和精力的下降,从业者普遍持有“遇到更好的工作就跳槽”的想法。外卖骑手这个职业成了一些从业者转型发展的“中转站”。

谈及外卖骑手的保障问题,某平台长寿片区负责人介绍,现在外卖骑手有多重保障——平台意外险、公司附加险,还有政府补贴的职业伤害保障。
职业伤害保障,其实就是针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记者从区人社局了解到,作为全国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地区,长寿区试点初期已将美团、饿了么、曹操出行、货拉拉等7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未来也计划逐步扩大覆盖面。相较于以往商业保险“报销麻烦、保障低”,职业伤害保障覆盖了外卖骑手配送中的医疗、伤残风险,有专门人员对接服务,让骑手实现“一键报案”“不需要跑腿交材料”。

▲刘洋正在接单。
“现在政府还允许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每月870多元。”刘强认为“还是交上,给今后增加一份保障”。而瞿彬则认为,现在有平台意外险、公司附加险,还有政府职业伤害保障,“针对日常状况基本够了”。同样是外卖骑手的刘洋则更看重当下的收支平衡,他算了一笔账:每月870多元的养老保险费,相当于送190多单的外卖收入,“目前还没想交,现阶段先保证日常生活开支。”
三人的选择,折射出外卖骑手对收入与保障的务实权衡。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断完善的保障制度,为外卖骑手们的“确定性”生活增添了政策温度。
此外,记者了解到,针对外卖骑手群体反映的休息、充电等服务站点较少等问题,区委社工部拟计划设置150个服务站点,为骑手提供暖心服务。

刘洋至今还记得,去年7月,他顶着烈日给凤园路一位顾客送单时,顾客见他满头大汗,怕他中暑,从家里追出来,给他送上一块西瓜消暑。这一举动让他倍受感动。瞿彬也记得,有次遇到下大雨,因为摔跤把给顾客送的饭菜洒出来了,那位女顾客不仅没投诉,还叮嘱他注意安全。

▲刘洋骑着电动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但记者在采访中,听说了一些外卖骑手的遭遇,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有的骑手谈到,有些顾客在餐食即将送达时会一直关注骑手定位,假如在等电梯时提前点击送达了,那么顾客会由此认为不尊重他,甚至点击投诉。“虽然我们一再解释是为了避免超时扣钱,但也会被认为是偷奸耍滑。”还有的订单因为顾客地址备注错误却不告知骑手,等送到后顾客再打电话过来让送到另外一个地方,骑手以程序不合规拒绝,反而被劈头盖脸臭骂一顿。
外卖骑手被人们称为“城市摆渡人”。不管是被忽视的理解,还是被看见的温暖,他们始终用速度与激情,在为城市“摆渡”的同时,也在“摆渡”着自己的平凡人生。
记者 谭莉 蒲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