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华/文
春节,承载着阖家团圆、会亲访友的美好期许。然而,在这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却逐渐风行:豪掷万金的年夜饭、动辄上万的烟花爆竹、通宵达旦的赌博娱乐,这些“嗨法”不仅让春节变了味,更让许多家庭一年的“汗水钱”打了“水漂”。
一些人不惜花费数月的积蓄,只为在一顿年夜饭上“撑场面”,菜品数量远超实际需求,最终造成大量食物浪费。在走亲访友时,礼品的档次成为衡量心意的标准,价格昂贵却不实用的礼品堆积如山,而真正的情感交流却被置于一旁。乡村邻里间即使生活不怎么宽裕,也买来大量烟花,干起“烟花版的现代战争”。更有甚者,春节回家的“打工人”,不惜租豪车回家过年,以满足虚荣心。这些爆发似的消费,让许多家庭从过节变成了“过劫”。
这种爆发式攀比消费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人员的身份焦虑与身份迷失。一些进城务工者面对城市消费文化的冲击,既渴望被城市接纳,又担心被乡村社会边缘化。在城市中,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打工人”,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回到家乡,他们渴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乡亲们的认可。于是,春节返乡成为一场“身份展演”——烟花多少、红包大小、烟酒档次、宴席排场、车辆品牌都成了“面子秀”。将老家看成舞台,通过这些挥霍的方式,在乡亲面前展演自己的“成功”。
过度消费的危害不容小觑。在笔者老家,一位在建筑工地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工,在一夜豪赌中将全年积蓄“点了炮”;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因为攀比购买高档年货而债台高筑。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消费观念正在向下一代传递,孩子们过早地沾染了物质至上的习气,失去了对勤俭美德的认知。
春节的真正意义在于亲情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古人云:“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持家立业的根本。与其在攀比中迷失自我,不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为家庭的长远发展谋划。春节期间,一家人围炉夜话、共叙天伦,远比挥霍无度更有意义。
促进消费是要促进有节制的理性消费,就像有领导号召公务员过节带家人买件新衣、下个馆子一样,不是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地乱消费。对于这些问题,公共管理部门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应当加强引导。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让春节回归本真;媒体要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流动务工群体,要给予更多关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摆脱身份焦虑。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让春节成为传承美德、增进感情的美好节日,而不是攀比炫耀、铺张浪费的“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