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洪洞县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出“联手说事”工作模式,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方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在洪洞县方言中,“联手”是兄弟、朋友、伙伴的意思。洪洞县充分运用“联手”这一洪洞方言、地域文化、情感纽带,激发党建引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基层治理活力,明确在哪说事、谁来说事、怎样说事、说成啥事,让群众遇到操心事、忧心事、烦心事、闹心事,有地方说事、有专人理事、有制度办事、有台账清事,走出了一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有事找联手”具有洪洞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联网组织体系,明确“在哪说事”,健全推动机制,强化组织功能,发挥党员作用。联通城乡资源,明确“谁来说事”。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关键抓手,干部包联督办,部门下沉协办,乡村能人帮办。联动工作机制,明确“怎样说事”。闭环管理、有效监督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基本保证。群众按需“点单”,上下衔接“派单”,全程监督“验单”。联接中心工作,明确“说成啥事”。闭环管理、有效监督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基本保证。说出产业振兴新思路、文明创建新支撑、信访化解新成效和民生改善新气象。
洪洞县“联手说事”制度的全面推行畅通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双向通道,形成了群众说事、民主议事、高效办事的闭环机制,说事议事规则清晰,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在基层组织建设、畅通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理清发展思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荣昌区持续探索推进“小院家”院落微网格治理,以“小院家”建设为载体,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搭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破解乡村治理“自治管理难、主动意识弱、人居环境差”三大难题,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推动乡村善治走深走实。累计建成成熟小院900余个,国家级村2个、市级村5个。院落微网格治理模式获评全国第一批“学习强国”线下空间建设优秀案例、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全国社区党建创新优秀案例、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织好院落网格,夯实“小院”治理根基,把治理单元从村民小组(网格)细化到10—30户的农家院落,积极推动治理单元向农家小院下沉,切实把基层治理的效能覆盖到乡村最末端。聚焦惠民有感,丰富“小院”治理内涵,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丰富“小院家”治理内涵,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持续迭代优化,提升“小院”治理质效,坚持守正创新,挖掘乡土文化,彰显乡村风情,留住乡土味道,推动治理效能不断迭代升级。打造和美院落,逐院细化建设方案,做到“院院有特色”“处处有乡愁”。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农房等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休闲垂钓等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增加收入。推动数字赋能,打造重庆市首个以农村院落为单位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小院家”。
下一步,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学笃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以“小院家”院落微治理推动乡村善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因地制宜探索出“事情自商自定、人员自选自聘、资金自筹自用、效果自评自议”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模式(以下简称“八自模式”),依托物业化管理理事会,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使村民从“旁观者”成功转变为乡村治理“主力军”。
理事会成员由群众直选,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从善管理、乐奉献、勤敬业、有声望的本村村民中,选举产生物业化管理理事会成员。村民是“管家”,资金自筹自用。尽力而为广筹资,不增加群众负担,不产生集体债务。村民任“裁判”,效果自评自议,经常性评比激励,科学性议事总结,制定举措,促使“家风、民风”同步改善,实现“小家庭”与“大治理”互促共进。
“八自”模式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切实发挥区、镇、村三级党组织政治引领、政策把关、服务保障作用,把人民群众正确意见转化为工作的决策主张,又通过理事会把决策主张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群众自主投入美丽家园建设和管理,凝聚起干群“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磅礴力量,镇村的人财物都不同程度得到“减负”。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运用“党建+好商量”、物业化管理理事会等群众性工作平台,融合以村规民约为主导的自治、以红黑榜为载体的德治、以矛盾纠纷调处为代表的法治,坚持宣传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构建自治自管、和谐共处的乡村治理环境。
同时,镇、村因地制宜明确监督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基本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评议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提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以村规民约为遵循,以物业化管理为依托,完善阵地建设,创新宣传教育,倡导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共建美丽家园、共帮乡亲邻里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涵养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四团党委统筹政法委、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组建“石榴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室,通过“1+4+N”模式,即以司法所1名少数民族干警为业务指导,配备汉、维、回、塔塔尔族专职调解员各1名,统筹辖区N名连队(社区)优秀的各民族调解员力量。
聚焦一个阵地,发挥党建引领,形成层层调处的梯次矛盾纠纷化解结构。“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将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制度、纪律、程序等相关制度牌上墙,在调解室摆放沙发茶几、糖果等,营造轻松舒适的调解氛围,便于缓解当事人紧张情绪。特色队伍优服务,有专案的干警指导和热心的兼职队伍。建立“石榴籽”调解员业务能力提升机制,每年组织2次以上集中培训。聚焦四个联动,多元全链联调,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建设道路,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坚持从制度研究、力量整合、示范带动等多层次拓展升华“石榴籽”调解内涵,同心同德深化基层善治,增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六十四团“石榴籽”调解工作室自2022年6月成立以来,开展专职人民调解员学习8次,矛盾纠纷排查 32 次,预防矛盾纠纷49件,调处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劳务纠纷、经济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366 件,调处成功 360 件,调处成功率98.3%,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 795.94 万元,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力践行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期“枫桥经验”。
自2016年以来,梁平区持续推进以干净整洁为抓手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探索总结出“三定三勤三看”工作方法和“四个一”工作标准。在全区各个层面、各个镇村、各个农户,抓以干净整洁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了一抹时尚、一道风景、一种习惯。
“三定”:卫生定时打扫、物品定点摆放、畜禽定点饲养,“三勤”:勤洗、勤扫、勤捡,“三看”:看厨房、看卧室、看厕所干净与否。这样形成了既抓农村公共区域,又抓户容庭貌室内室外全域整治的工作格局。“四个一”标准:阳沟院坝一码平、柴禾粮菜一展齐、鞋子帕子一条线、家具灶具一尘无。
充分利用报、台、网等宣传平台,开设乡风文明专题专栏,表扬先进,曝光后进;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宣传面,增强群众参与抓干净整洁的主动性。通过开好动员会、现场推进会,以及赶集日集中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建立和落实乡风文明建设指导组,入户指导督导等。组织群众到干净整洁示范户家里学习参观,召开院坝会、互评会等,激励群众比学赶超等。发挥好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示范作用、发挥好妇女同胞“半边天”作用和“小手拉大手”的作用。
2018年、2023年,梁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19年,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县”。2019年至2021年,市级部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3年专项考核,梁平区连续3年获得“好”的等次,其中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2019年、2021年获得市政府督查激励奖励。通过工作的深入、持久的开展,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见面交流的频次,及时解决了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宣堡镇把村规民约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和乡村治理的堵点痛点,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引导群众积极立约、自觉守约,并根据乡村治理需要不断拓展村规民约内容,切实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善治、文明乡风中的引领作用,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让老百姓自己立“规约”。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村民参与、代表评议”的形式,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人居环境整治、邻里关系等热点难点和乡村治理中的堵点痛点确保村民民约最大限度保留各村特色,“一村一约、一村一特”的全域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组织“文杏”青年社、梅乡京剧社等群体,从村规民约中精心提炼相宜的内容,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鼓儿书”“三字经”等文艺节目,让“大道理”转化为“地方话”。
坚持全覆盖群众参与,让老百姓自觉守“规约”。守好“向绿而行”的美丽家园之约、和谐稳定”的平安乡村之约和“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之约。坚持全方位优化融合,让老百姓自主拓“规约”。推广积分制,做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评”。打造法治实践点,实现“广普法、常释法、会用法”。打造文化“三馆”,人人“讲道德、重修养、促和谐”。以“佤的记忆传承”“佤的文明密码”“佤的致富之路”“佤的新风新俗”四大实践点为依托,打造“宣泰战斗”陈列馆、银杏文化体验馆等文化宣讲阵地。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探索“三事三商”机制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近年来,余丁村探索建立“三事三商”机制,实现小事网格处理、急事村委解决、难事共商共议,带动村容村貌极大改观、村风民风显著改善、乡村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村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搭建民意征集平台,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力量在网格汇聚、民意在网格征集、难题在网格化解。开展便利化议事,打造议事园、议事亭、议事广场3个议事点,建立协商议事制度,明确“七议七不议”内容,规范“征集—协商—公示—办理—反馈”五步流程,定期组织本网格内群众开展“民主恳谈”“协商议事”活动,确保群众有事“就近议”“随时议”。
深化民主协商,建立三事三商机制,变“议论纷纷”为“纷纷议事”。“小事简商”成常态,对涉及人数较少、小范围内解决的小事,简化议事流程,直接在就近议事点上,由网格长协商办理,一天内解决,确保小事不出网格、不过夜。“急事快商”解民忧,针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群众点单—网格接单—村民议单—村委会买单”模式,由村“两委”班子现场勘查,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办理解决或给予明确答复。“难事众商”促发展,对于涉及人员较多、工作开展难度大,需要各方协调事项,实行“难事众商”,通过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及法律顾问等相关人员,综合运用村民代表大会、司法调解会、村民说事会商议解决,发挥了“村级摸排、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联动协调、集中化解”的机制作用。激发治理活力,创新融合共治载体,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余丁村议事协商试点开展三年来,召开议事协商会40余次,民主评议会15次,累计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解决群众急难盼愁问题180余个,群众反馈满意率达98%以上。目前“三事三商”工作机制已在全乡所有行政村推广实施,“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已成为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善治的“法宝”。
贵州省委省政府围绕“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五个方面梳理出强双基存在的24个重点难点问题,逐项分析研究,提出37条针对性对策措施,切实抓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今年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若干措施》
聚焦“减负”明确减轻“三项负担”。针对梳理发现的乡村两级组织“应尽之责”未完全厘清、基层填表报数过多过频、面向基层的文件会议统筹不够等问题,明确厘清乡镇(街道)、村(社区)权责事项,从村(社区)自下而上减轻不合理负担,持续为基层松绑赋能。聚焦“增收”提出增加“三项收入”。针对梳理基层普遍反映无钱办事,制约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问题,提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财政保障层级,重点提高“三项收入”,即村集体经济收入、村组织财政补助收入和基层干部收入。
聚焦“提质”着重用好“三种方式”。针对梳理发现的村干部队伍缺乏差异化激励机制,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学历总体较低等问题,强调适应新征程上事业发展需求和群众期盼,加快建设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力量配备、学历能力提升。聚焦“拓渠”有效拓宽“三条渠道”,并聚焦“优考”优化考核“三类要件”。针对梳理发现乡镇(街道)承担考核事项较多、考核对象与责任主体错位等问题,提出自上而下对考核体系进行全面优化,推动考核从注重痕迹向注重实绩转变。
下一步,贵州省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各项工作,为推动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记者 李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