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事业及民生保障加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工程新路径,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更加坚定有力,一幅写满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
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一项项民生难题逐一破解……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凝心聚力,一步一个脚印把事关民生福祉的项目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再变成“实景图”,向群众交出一份有厚度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业有所就
释放民生温度
咨询岗位情况、填写个人简历、现场面试……今年6月,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长寿校区运动场人头攒动,前来求职的青年人才络绎不绝。
“我想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刚刚逛了一圈,看到几个意向单位。”求职者杜忠丫坦言,招聘会提供的岗位比她预想的更丰富,应聘成功的概率比较大。
此次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1.2万余个工作岗位,涉及信息通信、交通运输、能源动力、金融经济等行业领域,共吸引5200余人进场求职咨询。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我区围绕实施“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需求,深挖岗位资源,助推人岗对接,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所能,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3年,我区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09场次,发布就业岗位4.66万个,新建国家级和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1个。

(资料图)
投入有力,彰显民生温度。
今年以来,我区更是拿出“真金白银”稳就业:“一揽子”兑现惠企稳岗政策,失业保险降费为企业减负4100余万元;发放单位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类资金5200余万元;实施创新创业促进行动,建立区级创业导师库,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家;加快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充盈“一库四联盟”数据资源,用活数字平台,搭建政府、企业和劳动者高效对接渠道,实现就业工作多跨融合、整体智治……
今年1—9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480人,完成市级年度目标任务的89.8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业工作没有终点,在促就业、稳民生的道路上,我区将一如既往围绕民生为本、就业优先的工作主线,帮百姓将就业饭碗端得更稳、更高。

(资料图)
学有所教
擦亮民生底色
“这所新建的学校好漂亮,孩子能在这样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学习,真的太好了。”新学期伊始,新建投用的重庆市长寿华师学校,迎来了首批学生。
重庆市长寿华师学校位于菩提街道树人路,占地面积约66亩,含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拥有现代化宽敞明亮的学术报告厅、化学实验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等,今秋招收初一新生440人,开设10个班;招收高一新生161人,开设4个班。
“我们深入推进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建设,高标准配齐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致力于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该校校长潘汉春说。
不仅是重庆市长寿华师学校。近年来,在我区,一栋栋校舍拔地而起,长寿晶山幼儿园、菩提幼儿园、树人路幼儿园等相继建成。这一所所崭新的校园背后,是我区教育事业提质扩优、改革攻坚、保障增效的生动缩影。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目标,以优质均衡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打响教育品牌,出台并实施基础教育品质提升行动计划,主导成立长寿教育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21所幸福学校建设试点,全区教育事业呈现出新的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3年,我区坚持推动“数智化”教育普及,培育一批将数智教育技术优势同办学育人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的示范校,16所学校纳入习惯教育评价试点;坚持依法办学治校,扎实开展清廉学校建设,创建区级试点示范“清廉学校”10所,市级1所;“三名”工程不断拓源提质,新建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市级特级教师工作室1个。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全区教育系统将紧紧围绕教育强区建设目标,为加快建设“两地一城”贡献更大教育力量。

(资料图)
病有所医
兜牢民生网底
近日,走进刚投用的凤城街道东街社区医疗服务点,只见心电图机、制氧机、输液椅、中频治疗仪等医疗设备齐全,医护人员正在为辖区群众测量血压。
记者了解到,东街社区人员密集,周边有2个社区、4个行政村。之前该辖区无一所规范的医疗机构,居民就近就医较为不便。为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区卫健委调研后增设东街社区医疗服务点,为辖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现在看病真的很方便,设备也很高端,许多以前不能做的检查都可以做了。”东街社区居民程华农表示,现在家门口就医环境很好,再也不用往城里跑了。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
随着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群众感受到了“家门口”就医的便捷服务。2022年起,先后从区级医疗机构派驻“县聘乡用”人员100余名,服务患者、群众超5万余人次。同时,推动长寿湖镇、葛兰镇和洪湖镇3家卫生院建设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有效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目前,全区以“4+19+N”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为载体,构建起“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今年上半年,全区门诊次均费用减幅13.23%,住院次均费用减幅10.15%,数字化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率34.57%,位于全市“赛马比拼”指标A档。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我区将继续砥砺奋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加速构建健康长寿、幸福长寿、人人长寿的美好愿景。
有限的空间里打造一步一景、步步入画的特殊一角,口袋公园让百姓在“家门口”亲近绿色、享受自然;一块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经改造变身小微停车场,市民停车难问题有效改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社区居民享受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
一项项务实举措提升民生“温度”,一个个民生项目标注幸福“刻度”。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民生实事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厚实的“民生”温度回应群众热切的“民声”期盼,执实干奋斗之笔,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记者 肖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