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是检验工作的“最佳裁判”。
在长寿,从农家院坝的“围坐议事”,田间地头的“夜访解忧”到企业车间的“揭榜破题”,各级干部交群众朋友、加群众好友,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盼,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让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一场“板凳会” 连起干群心
“我们来这儿,就是想跟大伙儿交个朋友,有啥难事儿、心里话,都尽管说!”在长寿区龙河镇的“橘乡龙门阵”院坝会上,龙河镇党委书记顾艳春一开口瞬间拉近了和村民们的距离。
昔日“干部讲、群众听”,如今成“群众说、干部记”,民生难题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得到解决,干群心也在家长里短中越贴越近。
走进永兴村的柑橘林,新铺的水管在林间蜿蜒,清冽的自来水顺着管道“哗哗”奔涌而出,浸润着曾经因缺水而龟裂的土壤。“有这稳当水,明年再包两亩地!”村民王明芬望着带水珠的柑橘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这片果园的生机,藏着“橘乡龙门阵”院坝会的暖心故事。

在永兴村,蓄水池矗立在果园,清泉顺着管网绕田埂、入果园,200亩果园、50户农户直接受益,超百万元农产品订单稳稳落地。
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深陷干旱之苦——老旧水管“罢工”,果树叶落枝枯,王明芬曾天不亮就去几里外挑水浇树。
“水不够,果子渴死,日子没法过!”在“橘乡龙门阵话民生”院坝会上,她拍着板凳红了眼,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倒苦水,焦灼声挤满了院子。
镇干部蹲在板凳旁,笔记本上“水”字记了一页又一页,当场拍板:“三天出方案,一月见成效!”他们便立即行动起来,多方筹集资金,紧盯施工队日夜赶工,三十天后,新提灌站的清水便顺着管道流进了每一片果园,也流进了村民心里。

而这样高效解民忧的行动力,正来自“橘乡龙门阵”不寻常的议事规矩——“不设主席台、方言拉家常”。从堰塘村路灯复明照亮村民夜归路,到咸丰村线上加急纠错化解“准生证”办理烦心事。从金明村排水沟清淤整修护良田,到永兴村道路清障打通出行“堵点”,桩桩件件都回应着群众的期盼。
今年,“橘乡龙门阵”走遍18个村社,80余场活动吸引2400余名群众参与,收集意见500余条,化解纠纷24起,办好实事300余件。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才能办在心坎上。”顾艳春表示,将深化“橘乡龙门阵”作用,让这“板凳会”持续做民生“解忧站”、振兴“议事厅”,以基层治理活力,催旺乡村发展的好日子。

一趟“夜敲门” 纾解民生忧
石堰镇义和村的红薯销售,不再难了。
11月16日,石堰镇党委书记余勇收到义和村村民的微信:“余书记,我们的红薯丰收了,可就是卖不出去,您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原来,今年入秋以来,石堰镇的红薯迎来丰收季,但受市场波动、物流不畅影响,义和村近5万斤红薯面临滞销。
“往年这时候,红薯早通过收购商运走了,今年堆在窖里这么多,眼看就要烂了,心里急得慌!”义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义蓉道出村民的担忧。
这份焦虑的化解,源自一场“夜访”——这是近年来石堰镇的一项新探索。干部下班后,利用晚上群众空闲时间,深入基层一线,在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倾听诉求、解决难题。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石堰镇推动“夜访”常态化、全覆盖镇、村两级300余名干部深入21个村(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1月18日晚,余勇带着几名干部来到义和村,围绕村民关注的红薯“出不了手”问题,展开“夜访”。
“我们的红苕口感好、淀粉含量高,但没销售渠道,外地收购商嫌量少不愿来。”杨秀英说,她家里5000多斤红薯,才卖出去1000多斤。
“自己拉去城里卖,油费路费算下来,根本没赚头。”村民胡征全接过话头。
“大家别急,红薯品质好是底气,咱们先摸清全村滞销总量,再对接销路!”余勇当场承诺。
夜访结束已是晚上10点,余勇立刻召集干部开会,梳理出“摸清底数、拓宽渠道、品牌包装”三步走方案。次日一早,镇里组建6支摸排小队,用2天时间完成镇上各村的红薯存量统计,建立滞销台账;农业服务中心同步开展红薯品质检测,出具检测报告,为产销对接打基础。

“能不能对接城里的超市和社区团购?”“我们可以帮着做简易包装,提升卖相……”在随后的多场“夜访碰头会”上,干部们带着收集到的市场信息,与农户共同商议。
余勇牵头对接长寿城区多家连锁超市、生鲜电商平台,开通“石堰生态红薯”直供通道;同时,发动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通过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带货,还联系食品加工企业,洽谈红薯干、红薯淀粉深加工合作。
“余书记,超市今天又来拉了500斤,线上订单也发了30多单!”11月24日晚,杨秀英给夜访的余勇报喜。
“夜访不是走过场,敲响的不仅仅是群众的‘家门’,更需要走进群众的‘心门’,要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余勇说。
截至目前,石堰镇累计夜访群众3万人次,成功推动鼎利时代产权证办理、农产品产销对接、留守儿童帮扶等民生难题妥善化解,90%以上群众诉求在村(社区)解决,95%以上初访事项一次性办结。

一则“发榜单” 政企心相连
“从技术需求梳理到校企对接洽谈,区科技局工作人员全程上门跟进,帮我们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长寿经开区华陆新材负责人道出了企业对区科技局创新服务的认可。
这份认可的背后,是长寿区科技局以“揭榜挂帅”机制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搭建政企同心桥梁的生动实践。
针对辖区部分企业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痛点,区科技局跳出“被动等待”模式,主动靠前服务,创新推出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即由企业明确技术需求“发榜”,市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凭实力“揭榜”,政府则当好“店小二”与“监督员”,全程保障攻关落地。

华陆新材便是受益者之一。如今,公司两个项目分别入选2025年度市级重点专项及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3项技术需求被推荐为2026年度重点项目,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的硅碳负极优化项目稳步推进,更成功斩获“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殊荣。
企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离不开区科技局构建的“点对点问需、面对面问诊、一对一匹配”全链条服务闭环强力支撑。为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底数,区科技局组建10余名新材料领域专家团队,深入58家企业开展“上门巡诊”;为提升需求对接精准度,邀请重庆大学等高校专家现场“把脉会诊”,细化需求参数、打磨榜单质量;为确保攻关方向不跑偏,再经华中科技大学等权威专家严格“把关”,已为5个揭榜团队精准匹配最优合作方,让技术攻关落地见效不打折扣。

“沉到企业、服务一线,是科技创新服务的核心方向。”区科技局局长钟其东表示,将持续完善全周期、精准化服务体系,切实当好企业“护航员”“服务员”,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在长寿,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正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多交群众朋友、多加群众好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干部融入日常的工作准则。当他们的脚步踏遍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当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干群同心的力量便会汇聚成推动长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让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更多人脸上。记者 肖娅 李杉 刘霞飞 戴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