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敬老文明号”与“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长寿老年大学荣膺“敬老文明号”称号,校长杨宏获评“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这份荣誉既是对学校在老年教育领域持续深耕与创新实践的高度肯定,也彰显了其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健康老龄化”进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所令全区老年人向往、一座难求的“银发学堂”,究竟凭借哪些特色与创新,走出一条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环境“适老暖心” 创建全国标准示范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投入近1.5亿元新建的老年大学于2022年8月正式启用,为我区老年教育事业注入了全新活力。新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桃花溪畔,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硬件设施与学习环境均位居全市老年大学前列。校区以“适老化、智能化、园林化”为设计理念,全面配置无障碍通道,防滑地面、扶手栏杆等细节,处处彰显安全与便捷;智能教学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绿植庭院与休憩长廊相映成趣,营造出“推窗见绿、移步闻香”的宜人氛围。

为丰富学员精神文化生活,学校与区图书馆合作共建校园图书馆,藏书万余册,涵盖文学、历史、健康、艺术等多个领域,让书香弥漫校园。同时,学校将“健康老龄化”理念深度融入办学全过程,定期举办“名医大讲堂”,邀请三甲医院专家开展义诊与疾病预防讲座,全面呵护学员身心健康。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乐、为”的办学方针,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标准示范校。
课程“精准对味” 深耕银发求学热土
每逢招生季,长寿老年大学总是“一座难求”。2025学年,学校共开设59个教学班,全年招收学员超6000人次,不少热门课程一经推出便迅速报满。课程设置的“火爆”,源于学校对当代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在保留声乐、舞蹈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增设智能手机应用、短视频制作等数字生活类课程,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四川盘子、川东竹琴、金钱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课堂,让老年学员在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从建校初期的2个专业系列,发展至今已拓展至30余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持续优化、不断完善。学校还精心打造钢琴、国画、电吹管等精品课程,构建起从“基础入门”到“高阶提升”的多元化学习路径,全面满足学员个性化、深层次的学习需求。
教学“无缝衔接” 打通老年教育末梢
“在家门口就能圆大学梦”是许多老年人对长寿老年大学的真切感受。为破解部分老年人“出行远、上学难”的问题,学校主动打破空间限制,推动教学服务向基层延伸——通过“校社合作”“校院联动”等模式,目前已与15个社区、6家养老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设立13个校外教学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规划,学校将于2027年前实现全区所有镇街教学点全覆盖,真正实现老年教育服务触手可及。在推动线下课堂“下沉”的同时,线上教学也同步发力。学校积极搭建便捷的线上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助力行动不便或外出困难的老年人居家学习,实现“随时学、随心学”。这种“线上线下互补、校内校外联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扩大了教育覆盖面,更有力引领了全区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均衡发展的新趋势。
平台“搭台赋能” 激发银龄新生潜能
在长寿老年大学,学习不止于课堂。学校积极搭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实践平台,让老年学员的才华与价值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目前,学校已培育器乐团、时装团、合唱团、文学社、书画社等7个成熟学员社团。这些社团不仅是校内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更频频走出校园、亮相于更高级别舞台,并在国家级、市级各类文艺赛事中屡获佳绩。

截至目前,已有100余名学员凭借在校所学,加入区级以上书画、摄影、诗词、戏曲协会,成为文化传承领域的“银发骨干”;近600人次学员积极参与镇街、社区、农村文化建设,担任文艺活动组织者与带头人,持续为基层文化注入活力。此外,学校组建的志愿服务队,成为引导学员“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2025年以来,已开展社区知识教学、公益文艺演出、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30余场,年均参与超3000人次,使“银发力量”成为社区治理和公益服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长寿老年大学将以此次获评为新起点,以创建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为关键抓手,持续聚焦培育“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三有老人”,在精准服务老年群体、激活银发潜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长寿经验”。记者 殷涛 通讯员 胡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