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文
“白嫖”“给我滚粗”“你个老六”……近年来,这些格调庸俗甚至粗鄙的网络“黑话烂梗”,正借着网络娱乐的东风,侵蚀进青少年的语言体系。
校园里,不少孩子将其挂在嘴边,甚至在作文里也信手拈来。有老师发现,学生本想鼓励同学,笔下却成了“别当‘菜鸡’,支棱起来啊”;更有孩子在与家长发生小摩擦时,脱口而出“你这操作太‘迷惑’,我要‘退游’了”,令家长愕然不已。
起初,有些家长还觉得孩子说几句网络流行语无伤大雅,甚至觉得有趣。但其实“黑话烂梗”的危害远超表面。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黑话烂梗”往往高度简化和符号化,不符合语法逻辑,追求猎奇搞怪,甚至许多“烂梗”隐含嘲讽贬低、暴力色情或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可能在模仿玩梗的过程中,审美趣味被引向粗鄙化、庸俗化,不自觉地接受其中传递的负面价值观,模糊其对是非、美丑、荣辱的判断边界,例如以取笑他人为乐、对事物缺乏敬畏、追求肤浅娱乐等。
如何抵御这场无声的侵蚀?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保护好青少年的语言绿洲。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例如讲解《背影》时,通过分析朱自清如何用细腻文字传递父子深情,让学生明白:比起“爷俩儿关系贼好”,用“他与父亲之间有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学校可开展“经典诵读”“创意写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规范语言的平台。家长在日常交流中,应多用文明优美的语言,同时关注孩子接触的网络内容,善用手机和平板的“青少年模式”,设置内容过滤和时长限制,定期检查孩子的关注列表和浏览历史,了解其兴趣点,当孩子使用不当“梗”时,及时指出问题所在,解释其不合适的原因。
同时,各互联网平台也要加强监管职能,督促网络主播等从业者多一些自律,少一些不严肃、不规范、低俗、博眼球的内容传播,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文明的语言文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