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洒在石堰镇高庙村的千亩沃柑基地,翠绿果实挂满枝头;午后的桃花溪碧波荡漾,白鹭翩跹起舞;傍晚的义和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声声,笑语盈盈......这座位于明月山麓的田园小镇,正勾勒出一幅“产兴、城美、人和”的文明画卷。
石堰镇辖20个村1个社区,5.6万居民在此安居乐业;扼守渝宜高速、渝巫省道交通要冲,东临长寿湖,西靠明月山,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是长寿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果蔬生产区,桃花溪与龙溪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为文明创建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今年5月23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石堰镇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石堰镇干部群众三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与奋斗,是党建引领下全镇上下的同心勠力,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浇灌与智慧凝聚,更是将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感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

聚力发展强根基:产业兴旺筑牢文明基石
“以前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想给村民办点实事都捉襟见肘。现在通过盘活资源,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能突破20万元。”海天村党支部书记李颜兵站在新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长寿区淳佳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石堰镇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文明创建的“压舱石”。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全镇聚焦“土特产”文章,精心培育智慧粮油、无核沃柑、义和红薯、花椒、翠冠梨“五朵金花”。
在麒麟村翠冠梨基地,果农高德全正在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我们种植有100余亩翠冠梨,全程生态种植,预计每亩收益上万元。”高德全说,镇党委政府不仅组织种植技术培训,还帮助对接大客户,解决了他们的销售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关键一招。石堰镇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国二轮土地延包试点,“网签率”达99.6%;深化市级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创建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5个;在全区率先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镇试点,获农发行授信1.45亿元。
数字见证发展:三年来,该镇累计培育市场主体513家,今年新引进投资1.56亿元,已完成固投742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40万元;2025年上半年预算收入1812.03万元,重点项目完工8个,新开工19个。
从村集体经济增长到产业高质量发展,石堰镇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为文明创建筑牢了物质根基。

精塑环境焕新颜:生态宜居绘就文明底色
漫步在石堰镇街头,整洁的街道、葱郁的绿化、规范的摊位,处处彰显文明气息。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场镇占道经营严重,垃圾随处可见,现在改造后规范多了。"在石堰场镇经营副食店20多年的王大姐感慨道,这一变化得益于石堰镇持续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走进长寿湖畔的高庙村,一场以“美”为笔的振兴实践正热火朝天。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通过打造“巴蜀美丽庭院”,奏响乡村蝶变的序曲。
“环境提升是起点,产业兴旺是方向。”村党支部书记刘程木介绍,“‘巴蜀美丽庭院’改造不仅是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更是为高庙村发展乡村旅游铺路架桥。”

环境的改善,不止于“干净整洁”,更在于“生态宜居”。石堰镇以“绿色”为笔,精心描绘城乡画卷。全镇累计修建农村公路432公里,实现每个塆落通乡村公路;坚持开展“三大革命”,完成户厕改造1975户,垃圾分类覆盖率100%;投入900余万元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30亩,第二轮退耕还林3000亩,实施新造林2300亩,依托明月山等6.67万亩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成绿色示范村4个。
在桃花溪畔,河道保洁员老刘每天划着小船打捞漂浮物。“现在河水清了,两岸绿了,晚上来散步的人都多了。”老刘说,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15条镇级河流和23条村级河流都有了"管家",水质明显改善。
石堰镇还创新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现在大家都争着赚积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坝村村民陈大爷说,积分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从“面子”到“里子”,从环境整洁到功能完善,石堰镇用精雕细琢的匠心,让文明底色更加鲜亮。

浸润新风育人心:文化滋养凝聚精神力量
文明村镇的创建,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文明素养的提升、精神家园的涵养。石堰镇以文明实践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纽带,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在石堰镇中心小学,“义和锣鼓”非遗传承人刘德平正带领小学生练习传统曲牌。“我们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学员,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刘德平说。

石堰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抓好“义和锣鼓”非遗传承,每年举办镇级文化活动20余场,放映惠民电影80余场。2024年闹元宵、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重阳节千人坝坝席等活动先后被央视、人民网等报道。
在石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移风易俗树新风”宣讲会正在进行,台下群众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赞同。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在石堰镇已成为常态。全镇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次,3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充实。
“以前办婚事,彩礼、宴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红白事都从简办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石兴社区刘大姐的话,道出了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石堰镇100余次移风易俗宣讲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理念深入人心,陈规陋习逐渐淡出,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力量。石堰镇组建了3支志愿服务队伍,从助老扶幼到环境整治,从政策宣讲到应急帮扶,精心制定的服务清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农村,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难题,累计服务居民群众3万余人次。“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石堰镇的新风尚。
值得一提的是,石堰镇持续三年暑期为辖区留守儿童举办的"小石头"课堂,累计服务学生200余人,已成为该镇的爱心品牌。“孩子们暑假有了好去处,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留守儿童家长王先生说。
“石事实商量”议事协商机制更是石堰镇的一大创新。通过建立协商人才库98人,开展议事协商7次,这一做法入选全市“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案例汇编。常态化开展“干部赶场”、“干部夜访”,累计夜访群众3万人次,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干部夜访”获评2023年长寿区改革创新项目提名奖。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石堰镇党委书记余勇表示,“我们要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败,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从经济发展的“实力”到环境整治的“颜值”,从文明实践的“温度”到志愿服务的“热度”,石堰镇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道路上,步履坚定、成果丰硕。这座承载着群众期盼的城镇,正以文明为引领,朝着更宜居、更幸福、更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