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强行接管,砸碎的是法治的天平
发布时间:2025-09-26 21:39:24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谭莉/文

贵州仁怀市民企投资8亿元建厂后被强行接管的事件,近日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单单从当地政府部门与企业持续三年的拉锯战可以看出:本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政企合作,硬生生地被拉成政府的单方面“行政”。在没有法律程序保障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强行接管企业这一行为,砸碎的是法治的天平、扯掉的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护罩、击溃的是民营企业家投资发展的信心决心。

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然而,有的地方无视国家大政方针,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从自身利益出发,严重侵害民营企业利益。

权力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当地政府单方面宣布解除合约,组织近200名警力和行政人员强行接管企业资产,权大于法的治理逻辑在此事件中暴露无遗。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解除合约的依据仅仅是一纸红头文件而非司法裁定。法院因政府未缴纳诉讼费已按撤诉处理,所谓的“企业违约”至今未有司法认定。回溯法律程序可见,2023年4月遵义市中院曾驳回政府起诉,贵州省高院虽裁定可作为民事案件处理,但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未在期限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导致按撤诉处理。这种“先斩后奏”的行政强制,将《行政强制法》规定的程序正义抛诸脑后。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只有法治思维贯穿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项目落实等方方面面,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保证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无论是市场活动,还是政企合作,政府必须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当在市场活动中做好服务保障。贵州怀仁事件中,从“民不与官斗”的官员表态,到以“‘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罪名对泰克环保高管立案调查,公司多名员工被羁押”,但最终都因证据不足而撤案的操作手法,无不体现着权力的任性,官大于民的权力傲慢在此次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投资方泰克环保不仅未得分文收益,还因项目被接管陷入大规模债务诉讼,8亿元投资中7亿多来自企业本身投融资,如今企业账户被冻结、资产遭查封。招商时承诺的“政策保障”“长期合作”,在项目投产时却变成“两小时清场”的行政命令,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招商模式,暴露出的是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最基本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从规模数量来看,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5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在92%以上。从创新能力来看,民营经济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行政部门的服务质量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成色。近年来,各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部门应当转变思维,增强服务意识,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政企合作必须坚守契约精神。当地政府试图通过“审计谈判”低价回购,拖欠数亿元污水处理费却持续经营获利——这些做法背后,很难不让人怀疑存在地方利益保护甚至利益输送。PPP合同第19.6条明确了政府提前解约需给予足额补偿,但投资方至今未收到任何补偿款项。更值得警惕的是,被接管项目仍在持续运营,而原企业却要承担设备折旧、贷款利息等隐性成本,这种“企业承担风险、政府享受收益”的畸形格局,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和法律原则之上,最终损害的是当地长远发展的根基。

在市场活动中,契约精神是商业活动的基础。政府部门依法依规与签订的合同、协议,是基于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前提。政府部门单反面毁约,毁掉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部门不但要做契约精神的推动者,更要做好契约精神的带头执行者,以实际行动赢得市场信任,赢得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任。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