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平/文
时值中国农民丰收节,长寿大地上弥漫着收获的喜悦。在双龙镇的连片稻田里,收割已圆满结束,整齐的稻茬映着阳光,种植大户罗双霖捧着金灿灿的稻谷,脸上洋溢着笑容:“亩产提高了10%,每斤1.28元的保底价收购,今年丰收又增收!”
这不仅仅是双龙镇的个案。2025年上半年,长寿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7.3亿元,增长2.7%,而在这稳健增长的数字背后,是科技赋能与政策护航的双重助力,更是一场贯穿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深刻变革。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孕育新质生产力
在位于云台镇的500亩伏羲数字农场,中国科学院与长寿区政府合作打造的智慧农业标杆项目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个西南地区首个针对丘陵地貌的智能农机创新平台,通过“数据+农机+模型”的深度融合,破解了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机械化率不足的难题。
“产业大脑”与“数字农场”的融合发展模式,让长寿农业焕发出全新活力。通过部署土壤监测、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等系统,这里实现了亩均用工减少30%、化肥使用量降低20%的显著效益。
数字技术的赋能远不止于此。在农业领域,“村村旺农服通”APP汇聚了全市377家农业服务主体、1.7万个经营主体和1945名农机手,接入农机具10468台,提供测土配肥、农机调度、农技问答等全链条服务。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长寿农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化革命。
产业融合,特色品牌打开市场新空间
今年5月,第四届江南枇杷丰收节暨乡村旅游采摘季在江南街道龙山广场热烈开幕。枇杷评比、农特产品展销、节目表演等系列活动,不仅展现了长寿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更打开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重庆主城重要的“菜篮子”基地,长寿区依托2000亩优质枇杷产业,实现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8个村居走上“黄金果”致富路。
在产业品牌建设方面,长寿区依托“自然长寿”区域公用品牌,协同“初生源”“绿花”“鲜喔喔”等市级名牌农产品,形成“1+3+N”品牌矩阵,显著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今年9月初,“长寿蛋鸡”成功纳入重庆市特色畜牧业布局,标志着这一本土优势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目前,长寿区蛋鸡规模化养殖率超过95%,蛋鸡存栏量和鸡蛋产量多年保持全市第一,产业体系内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3个。
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到全产业链开发,长寿区正推动农业向价值高端攀升。
政策护航,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农业丰收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今年7月,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区财政局和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印发了《长寿区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2025年市级下达给长寿区的中央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共723万元,任务面积6.8万亩,聚焦水稻、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
方案明确支持在粮油作物集中育秧(苗)、耕、种、防、收、秸秆综合利用、仓储烘干(晾干)等环节进行服务,并详细规定了各环节的财政补助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长寿区作为试点区县,2025年将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流程上线试点工作,所有服务主体必须全部参与全流程上线试点。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减少服务各环节尤其是验收环节工作量。
在金融支持方面,长寿区代表全市入选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落地全市首笔有机渔业转型贷款;石堰镇高庙村土地综合整治成功获批全市首笔政策性金融贷款1.45亿元。
这些政策举措共同构筑了长寿农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释放发展新动能
长寿区不仅关注农业生产本身,更注重乡村全面振兴。全区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葛兰镇盐井村入选市级“清廉村居”最佳案例,凤城街道走马村传统村落成功申报市级传统村落,4个项目入选“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名单。
这些举措正在激发长寿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以江南街道的枇杷产业为例,从田间管理到冷链运输,从电商直播到文旅融合,枇杷产业的每一步升级都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
国网重庆长寿供电公司打造“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示范点,将优质服务触点延伸至村级合作社,助力枇杷加工车间电气化改造,推动冷链仓储能耗下降15%。
漫步今日长寿乡村,稻香鱼肥,瓜果飘香,村美人和,业兴民富。从传统农耕到“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智慧农业模式,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构建,长寿区用科技与创新诠释着现代农业的丰富内涵,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