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溢/文
近日,山东菏泽某初中初一年级开设近100个班级的新闻,引发社会对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的广泛热议。这所“巨无霸”学校,硬生生将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异化为容纳数千学生的“教育工厂”,教学过程随之滑向“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误区,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忽视,教育应有的温度逐渐流失。
面对公众对教学质量的担忧,当地教体局虽回应“将采取措施保障质量”,但在近100个班级的庞大体量面前,这样的承诺显得苍白无力。要知道,教师精力有限、教学资源分配存在上限,如此超大规模办学,无论采取何种“保障措施”,都难以避免课堂互动减少、个性化辅导缺失等问题,公众的顾虑绝非空穴来风。
深究“巨无霸”学校出现的根源,表面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追逐,实则暴露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区划分不合理等深层次制度顽疾。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办学模式明显触碰法律法规红线。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独立设置的初中每个年级班级数应控制在6-10个,该校近100个班级的规模,无疑是对国家标准的公然突破。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制度条文与地方实践严重脱节时,地方政府更需反思:是执行机制存在漏洞,还是对教育规律的重视不足?
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停留在“整改某所学校”的层面,而是推动系统性改革。从空间规划看,应建立教育用地与人口流动的动态匹配机制,根据区域人口变化提前布局校网,让学校建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避免因资源集中导致的规模膨胀;从师资配置看,需打破教师身份的校际壁垒,构建区域性“师资云”调度系统,让优质师资能够跨校流动,缓解单一学校的教学压力;从经费保障看,可将班级规模纳入财政转移支付考量,设计包含班级规模系数的经费拨付公式,通过经济杠杆抑制学校盲目扩大规模的冲动。唯有多管齐下,才能重新平衡教育规模与教育品质的关系,让教育回归“以生为本”的本质。
陶行知先生曾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工业,而是唤醒个体潜能、滋养心灵成长的事业。超大规模办学,就像把众多幼苗强行塞进一个花盆,看似节省了空间,实则挤压了每株幼苗的生长空间,限制了它们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的真谛,从不是培养多少符合“标准”的“合格品”,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破土而出的力量,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当前,我国正推进教育现代化,在解决“有学上”的基础问题后,“上好学”已成为社会对教育的核心诉求。面对菏泽这所近百班的初中,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教育的进步,不能以牺牲质量和个性为代价。唯有坚守教育规律,破除制度顽疾,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这才是教育现代化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