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杉/文
8月下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学院陆续召开新生家长会。这一看似常规的家校互动,却在舆论场引发不小争议。一方认为此举是“大学高中化”的延伸,违背大学“自主培养”的教育本质;另一方则肯定其为家校充分沟通的有益尝试,能帮助家长理解大学培养模式、助力新生适应。两种观点的碰撞,实则折射出公众对大学教育边界与家校共育方式的深层思考。
质疑“大学高中化”的声音,并非毫无依据。在传统认知中,高中阶段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常规形式,其核心是围绕学业监督、行为管理形成合力;而大学作为“成年人的教育场域”,强调的是学生自主规划、独立成长,家长过多介入似乎与“断奶式教育”的理念相悖。有网友担忧,若大学延续高中式家长会,可能让学生仍处于“被监护”状态,弱化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家长产生“继续管控”的惯性,与大学培养“完整社会人”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担忧,本质是对大学教育“去依附化”的坚守,值得重视。
将新生家长会简单归为“大学高中化”,也未免失之偏颇。大学与高中的核心差异,在于教育目标与培养方式,而非是否开展家校沟通。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面临的不仅是学习模式的转变,还有生活自理、社交适应、职业规划等挑战。家长会的价值,在于搭建“学校—家长—学生”的沟通桥梁:学校可通过家长会清晰传递培养方案,比如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能力要求、学术规范底线,避免家长因信息差对大学教育产生误解;家长能反馈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比如孩子对专业的迷茫、独立生活的焦虑,帮助学校更精准地提供帮扶。尤其对首次远离家乡的新生而言,家长与学校的良性沟通,能减少其心理顾虑,让他们更安心地投入大学生活,这种“情感托底”而非“行为管控”的沟通,与大学教育理念并不冲突。
更需看到,高校召开的新生家长会,早已脱离高中“监督学业”的单一模式,呈现出鲜明的“大学特质”。据部分高校披露,家长会内容聚焦专业发展前景、学术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支持等议题,甚至会邀请学长分享自主规划经验,核心是引导家长从“管理者”转变为“支持者”。这种沟通不是让家长“插手”学生生活,而是帮助家长理解“如何得体退场、适时助力”。这种定位清晰的家校互动,不仅不是“高中化”,反而是大学教育精细化的体现。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自主”与“引导”的平衡,家校共育亦是如此。新生家长会是否合理,关键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内容是否契合大学教育目标、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摒弃“非黑即白”的争议,将家长会转化为“传递理念、化解焦虑、凝聚共识”的平台,才能让家校力量形成正向合力,真正助力新生在大学实现独立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