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养老保险“跑冒滴漏”,上好“保险锁”更保险
发布时间:2025-09-07 16:48:02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近期,审计部门披露的养老保险违规问题接连引发关注:2022年至2024年,山东省2市48县向505名死亡人员违规发放待遇241.48万元;北京市的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账户发放基本养老金等待遇1954.33万元。而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更揭示了全国性的风险——2024年,25个省的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历或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等方式,违规领取养老待遇5.19亿元。这警示我们:养老保险“跑冒滴漏”绝非局部问题,而是关乎众多家庭晚年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公信力的民生痛点,必须全力破解。

对普通群众而言,养老保险是“老有所养”的具象期待。车间里挥洒汗水的产业工人、格子间伏案忙碌的上班族等广大参保群体,每月从收入中扣除的养老保险费,是对年老力衰时“有稳定收入、能体面生活”的踏实寄托。截至2024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几乎每个家庭都与这笔基金深度绑定。当养老保险被违规挪用、领取,损害的不仅是基金安全,更会影响群众对社保制度的信任。

为何养老保险“跑冒滴漏”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技术不通”与“监管不严”的双重短板。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孤岛”是核心堵点。民政部门的殡葬记录、公安部门的户籍注销信息、司法部门的服刑动态等数据,本应是社保监管的“眼睛”,却因部门间数据未实时同步,形成监管“断档”。更严重的是责任层面的失守:国家审计署提及的“虚假病历、篡改档案提前退休”,以及此前山西省曝出的“1岁参加工作”荒唐案例,都暴露了审核流程的“走过场”——本该严格核验的档案真实性、材料有效性,却未被认真把关,让违规者轻易突破监管防线。

有人认为“个别违规对基金池影响不大”,这种看法看似聚焦“量”的微小,实则低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属性与民生价值,本质上是对社会保障底线的轻慢。养老保险基金的每一分钱,既源于参保人从收入中逐月累积的“养老储备”,也融入国家财政的补贴支持,是公共财政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绝非随意占用的“闲置资金”。

一旦“跑冒滴漏”发生,不仅直接侵蚀基金存量,更从根本上破坏社保制度的公平基石:守信参保人按时缴费、履行义务,却要为违规者的失信行为间接“买单”——这既是对守法者权益的直接侵害,也是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社保原则的背离。若此类现象放任不管,长此以往必然削弱公众参保热情。

守护好“养老钱”,关键是给基金装上多重“保险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从源头遏制“跑冒滴漏”。

第一把是“数据共享锁”,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民政、公安、司法、社保等部门需建立数据共享“一张网”,实现人员生存状态、服刑情况、户籍变动等关键信息的实时互通、自动核验。用“数据跑路”替代“人工排查”,从源头堵住信息不对称的漏洞。

第二把是“责任监管锁”,压实审核与监管责任。要建立“谁审核、谁负责、终身追责”机制,对档案核验、待遇发放等关键环节全程留痕。针对审计署发现的“虚假材料提前退休”问题,需强化对病历真实性、档案完整性的核验力度;对挪用基金、失职渎职的行为,要依规依纪严肃追责,让“走过场”的审核者付出代价,形成“不敢违、不能违”的震慑。

第三把是“公众监督锁”,推动监管共建共治。一方面要提高基金收支透明度,定期通过官方渠道公布基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让群众清楚“钱从哪来、花到哪去”;另一方面要畅通监督渠道,开通举报电话、线上平台,让“跑冒滴漏”在群众监督下无所遁形。

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政府、社会、个人共同的责任。唯有把“数据锁”织密、“责任锁”拧紧、“监督锁”擦亮,让每一分养老金都用在参保人身上,才能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承诺真正落地。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