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警惕“网曝正义”沦为伤人的“网暴利器”
发布时间:2025-08-19 16:17:36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互联网时代,“曝光”是公众维护权益、监督社会的重要手段。从揭露食品安全隐患到举报权力滥用,正当网曝如同阳光,是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但近期发生的多起网曝事件却悄然走偏:恶意谩骂、践踏隐私、无底线人身攻击,原本指向正义的“曝光”,逐渐异化为伤人的“利器”,既伤害无辜者,更扭曲社会价值判断。

网暴之痛绝非隔着屏幕的虚拟伤害,而是能穿透网络、直抵现实的真切伤痛。8月1日,一妇产科主任因3起医疗纠纷遭到患者家属持续7个月的网暴,无法忍受后,选择结束生命。这起悲剧令人扼腕:本可通过医疗鉴定、法律途径解决的纠纷,因非理性网曝演变成一场致命伤害。当“曝光”脱离事实核查、沦为情绪宣泄工具,所谓的“正义”早已变味,只剩对生命的漠视。

类似扭曲在日常舆论事件中并不鲜见。8月10日,一单亲妈妈带4名孩子乘坐高铁,因规定“1名成人仅可免费带1名6周岁以下儿童”需要补3张票,这位妈妈拒绝补票并起冲突,后发布视频控诉“被欺负”引发争议,遭舆论“反噬”;在8月13日发生的“3名女子带4名孩子多次续面”事件中,面馆老板片面发布未打码的视频指责顾客“占便宜”,最终使双方遭受网暴,面馆老板于8月18日发布视频道歉称此前言行过激……这些“舆论反转”背后,是公众面对网曝的集体失焦:未核实信息便跟风站队,将“曝光”等同于“正义”,用谩骂代替理性,最终让当事人为无端指责与伤害买单——这种“未辨真伪先发声、不顾规则只‘维权’”的行为,正是“以闹取胜”逻辑的现实投射,即认为“闹得越大、声量越高,越能占据‘正义’高地”。

为何本应指向正义的“曝光”屡屡沦为“网暴利器”?表面看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快节奏传播中,“标题党”“断章取义”的内容更容易抢占流量,真相往往跟不上舆论发酵的速度;深层看,则是情绪宣泄取代了理性思考,“站队”优先于“核实”的心态在作祟。当“弱者即正义”“曝光即正确”的简单逻辑成为共识,不少人便将网络当作“道德审判场”,用键盘敲击代替事实核查,用集体谩骂代替理性讨论。而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算法推荐更倾向于极端、情绪化的内容,进一步放大了网暴的破坏力。

“以闹取胜”逻辑若盛行,将对社会秩序造成双重伤害:一方面,频繁“舆论反转”会消耗公众的信任储备,当大家一次次被片面网曝误导、为虚假“弱势”共情后,面对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会因“信任疲劳”产生警惕与冷漠,导致真实求助信号被淹没;另一方面,“闹”出的“优势”会冲击正常社会规则,若有人借极端网曝倒逼规则让步、靠舆论暴力逃避义务,原本靠法律、制度、公共约定维系的秩序将被架空,形成“谁更会闹、谁更敢骂,谁就有理”的恶性循环,让守规则者吃亏、钻空子者获利。

网络暴力造成的“社会性死亡”,如利刃刺痛人心、戕害身心,其危害性不逊于现实暴力。据统计,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办理网络暴力案件8600余起,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500余人,行政处罚8500余人。尽管正义终将到来,但网暴留下的惨痛教训,迫切要求建立更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置机制。

守住“网曝正义”底线,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应尽主体责任,建立信息核验机制,对明显失实内容及时干预,避免“算法投喂”加剧极端情绪;监管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网曝边界,对恶意造谣等行为依法追责;更重要的是,每个网民需保持理性判断,点击“转发”“评论”前多一分核实,产生共情前多一分思考,避免成为“以闹取胜”逻辑的推手。

从“网曝正义”到“网暴利器”,往往仅一步之遥。这一步,是事实与谣言的距离,是理性与情绪的分野,更是法治与任性的界限。唯有让“网曝”回归监督本义,让“正义”经得起事实检验,“网曝”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非撕裂共识的双刃剑。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