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自媒体”要“自重”,别在流量中“迷失自我”
发布时间:2025-08-13 17:07:34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突出问题。这一举措既是对舆论生态的及时净化,更是对自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深刻警醒:在信息传播的赛道上,若将流量奉为唯一圭臬,只会在追逐中走上歧途;坚守“自重”,方能行稳致远。

近年来,自媒体在丰富公众信息生活的同时,一些乱象也如“牛皮癣”般顽固滋长,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侵蚀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基本信任。8月10日,央视以《农田里的假专家》为题进行了曝光:一些毫无农业知识背景的“农业专家”,却深入田间地头,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传授错误的种植方法、推荐劣质的农药化肥。他们以沾满泥土的衣服与农民亲切交流的姿态为伪装,实则只为骗取流量、推销产品牟利。这些假专家的言行,不仅误导农民,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经济受损,更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领域。同样,上海静安警方通报的“诚信测试”摆拍案也极具警示意义:某自媒体为提升店铺知名度,策划“28万元奢侈品包遗落街头”的虚假剧情,雇演员伪造冲突场景,引发大规模地域攻击,严重损害城市形象。这种将农业服务、公共道德议题异化为流量工具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蓄意破坏。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实信息传播已形成完整利益链条。部分自媒体为追逐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炮制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文章,吸引用户点击增加流量,通过广告投放、流量置换等方式变现。更恶劣的是,一些自媒体与不良商家勾结,进行“黑公关”活动,扰乱市场秩序。中央网信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共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16万个,永久关闭0.7万个,清理违法不良信息67.8万条。这些数据不仅展现出整治行动的显著成效,也反映出自媒体乱象的严重性,凸显了治理的迫切性。

自媒体乱象的根源,在于对“流量即王道”的盲目信奉。在算法推荐机制下,部分创作者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焦虑,认为“真实”不如“狗血”、“理性”不如“偏激”。于是,有人刻意放大社会矛盾,用“对立叙事”收割情绪;有人曲解政策法规,以“解读”之名散布谣言;更有人利用AI深度合成技术,让虚假信息披上“真实”外衣……这种价值迷失本质上是对传播伦理的背叛。当对“10万+”“100万+”“1000万+”的追求让位于“真善美的传播”,当“眼球经济”背离“内容初心”,自媒体便沦为流量的奴隶。

治理自媒体乱象,既需要“雷霆手段”,也需要“久久为功”。此次中央网信办专项行动明确了重点任务,体现“靶向治理”精准性。重庆市采取“虚假信息快速辟谣”等举措,为全国治理提供了地方实践样本:重庆市委网信办2023年上线“重庆辟谣”系列账号,通过整合全市“1541+N”联合辟谣矩阵资源,实现了虚假信息监测、查证、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累计发布稿件5800余篇次,阅读量突破7亿人次,账号矩阵综合影响力全国第一。8月8日,“重庆辟谣”创新联动演员肖战发布宣传视频,以公众人物影响力强化“抵制网络谣言”理念,实现正能量传播破圈。

但要彻底铲除乱象土壤,还需重构评价体系。一方面,以技术手段严守“应标未标信息不得进入算法推荐池”,精准拦截来源不规范内容,从传播源头倒逼自媒体规范标注、约束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流量+价值”双轨机制,既让优质内容以真实性、专业性获得流量回报,又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对其实施长期禁言、关闭营利权限等严惩,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制度约束,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生态。

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真空。每一个账号背后,都应当有对事实的敬畏、对法律的恪守、对社会的责任。此次专项行动既是整治,更是唤醒:唯有“自重”,自媒体才不会在流量浪潮中迷失方向,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