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平/文
今年暑期,已发生多起青少年溺亡事件:郑州贾鲁河、北龙湖接连吞噬年轻生命,贵阳游泳馆内,11岁男孩竟在教练与救生员的“双重失职”下黯然沉没。学校宣传册、课堂叮咛、景区警示、社会呼吁……防溺水教育看似织成一张密网,为何频频被冰冷的水域无情洞穿?
安全责任被异化为指尖“打卡”,生命防线徒有其表。云南元江,家长每日两次安全打卡沦为形式负担,未完成者甚至遭公开点名,被轻描淡写为“动动手指的事”。这扭曲的“指尖任务”将鲜活责任兑换为冰冷数据,更在无形中异化为某些部门的“免责凭证”。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叫停此类形式主义,政令与执行间的鸿沟,却如同溺亡少年与岸边之间那道致命的水线,未被真正跨越。
“安全港湾”的麻痹,让制度与设备在关键时刻化为乌有。杭州艮山公园试点游泳区,虽备救生圈与警示牌,却未能拦住凌晨翻越护栏者的悲剧脚步。贵阳游泳馆的惨剧更令人痛心——救生员在岗玩忽职守,本可挽救生命的除颤仪踪影全无,氧气包竟成失效摆设……重重疏忽,生生断送了急救的黄金时间。安全规章若仅挂于墙上,便成了祭奠生命时最苍白的挽联。
家庭监护的侥幸“断档”,常成为悲剧的序章。“孩子大了自然安全”的自我安慰,无异于对风险视而不见。数据如冰冷警钟:九成以上未成年人溺亡,正是发生在脱离监护人视线的两小时之内。片刻的疏忽,即可能支付无法承受的永久代价。
当安全教育沦为“指尖任务”,当监管巡查形同虚设,当家庭监护心存侥幸,再高频的警示终将化为水中泡影。溺水悲剧频发的根源,在于全社会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并未真正沉潜至日常行动深处。某些地方和环节,安全责任在空转的形式主义中层层虚化,最终化为水面上转瞬即逝的涟漪。
生命无法重来,敬畏不可悬空。要堵住吞噬年轻生命的漏洞,唯有将纸面规章与口头警示,转化为监护人目光的片刻不移、救生员职责的寸步不离、管理方设备维护的万无一失,以及全社会对每一条生命发自肺腑的珍视。当安全教育从“指尖”回归“心尖”,从“打卡”变为“打桩”,才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不被水冲垮的生命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