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和法治化手段,实现基层矛盾“预防为主、就地化解”的社会治理模式。即日起,长寿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看长寿”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我区具有代表性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展现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长寿画卷。
日前,洪湖镇沙湾社区广场,一场以“残健共融 互助友爱”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参与。活动现场,志愿者杜大姐热情地为村民们端茶倒水,还不时讲解活动内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热心大姐”一年前还是让村干部头疼的“老难题户”。
杜大姐的转变,得益于洪湖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专业团队的持续努力。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基层治理”融合机制,通过专业介入、资源整合、社会支持重构等系统性干预策略,成功推动多起村民疑难个案实现“事心双解”。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镇村民疑难案件诉求数量同比下降71%,2025年一季度同比再降60%,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精准画像:专业评估“把脉”问题根源
2023年6月,洪湖镇社工站接到一个特殊案例:村民杜大姐因低保政策调整,生活陷入困境。据村干部反映,政策调整后,杜大姐脾气愈发暴躁,常在村委会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邻里关系也日渐紧张。接案后,社工团队立即启动专业评估程序。
“我们不是简单地安抚情绪,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工站负责人贾婵伊介绍,团队采用情况了解、深度访谈及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从经济压力、认知模式、社会支持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发现,杜大姐表面诉求是恢复低保待遇,但深层问题实为经济来源不稳定、亲子关系断裂及社会认同缺失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基于专业评估,社工团队创新设计了“经济赋能—认知调适—关系重建”三维干预模式。贾婵伊告诉记者,这一模式既针对具体问题,又具有可复制性,为处理类似案例提供了科学路径。

三维干预:打通“解困”到“赋能”全链条
在经济赋能方面,社工站联动民政部门、基金会等资源,构建“政策救助+慈善帮扶+就业支持”三级保障网。一方面协助其子女申领助学金及生活物资,另一方面结合其性格特点,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并陪同进行岗前培训,增强岗位适应性。
在认知调适方面,团队采用“政策解读+心理健康服务”双轨介入模式。贾婵伊介绍:“我们运用认知行为理论,通过个案辅导,帮助她建立起正确理解社会救助政策的认知。”
在社会支持重构方面,社工站实施“家庭—社区—社会组织”联动计划。通过家庭调解服务修复亲子关系,设计“残健共融”等社区活动搭建正向交往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引导其参与社区事务。

优势激活:服务对象变治理参与者
在具体实践中,社工团队引入优势视角理论,发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我们发现她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就鼓励她参与活动筹备。”社工罗巍说。
这种专业介入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最近一次回访中,杜大姐表示:“现在每月有固定收入,和女儿们关系缓和了,还交到了新朋友。”更让社工欣慰的是,她主动报名成为志愿服务队成员,在社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洪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文遵皓介绍,目前,全镇已培育33人进入专业社工人才库,分领域组建了5支专业社工人才队伍,覆盖全镇15个村(社区)。采取“一对一”联系,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累计开展个案访谈70人次,建立个性化档案25份,提供心理咨询16人次、法律援助12件次等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对疑难问题服务对象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增能措施,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期,帮助1人再就业。
今年4月以来,洪湖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星级社会工作服务站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社工站更新改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创新设计服务项目、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和研究,使洪湖镇社会工作服务再上新台阶。
从“解决一件难事”到“理顺一片关系”,洪湖镇用专业社工的“巧劲”,解开了基层疑难问题治理的“死结”。记者 谭莉 刘霞飞 通讯员 贾婵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