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玲聪/文
7月23日,一起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将安全生产的严峻问题再次推到大众眼前:东北大学6名大学生在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浮选车间参观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矿浆池溺亡。令人唏嘘的是,该企业此前还宣称实现“安全环保事故为零、职业健康事故为零、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的目标。这一自诩在6条鲜活生命消逝的现实面前,更像是一记对安全管理形式主义的响亮耳光。
调查结果显示,浮选槽上方的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集中载荷下瞬间断裂。涉事企业2月虽对格栅板进行局部更换,却漏掉全部焊缝的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既无承载标识,也无限员措施。这哪里是“零事故”管理,分明是“零作为”的放任。企业沉醉于自欺欺人的“零事故”谎言,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最终让6个年轻生命为这份懈怠付出代价。
这样的悲剧并非孤例。7月28日,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公布《山西吕梁永聚煤业有限公司办公楼“11·16”重大火灾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报告》,让这一事故再次引发关注:2023年11月16日,山西吕梁永聚煤业办公楼火灾造成26人死亡、38人受伤。事故调查显示,企业违规加装1700余组电动吊篮,供电线路长期磨损短路却无人整改,应急预案形同虚设。更讽刺的是,这家企业2017年以来已被行政处罚11次,却仍能在“零事故”的包装下继续生产。当安全管理陷入“口号震天响、落实轻飘飘”的怪圈,任何事故通报都可能成为下一场灾难的预演。
安全数据的“零”不应成为责任意识的“零”。海恩法则早已揭示,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那些标榜“零事故”的企业,若只把安全挂在嘴边,不去排查隐患、完善管理,“零事故”就如同建在流沙上的城堡,随时会被事故巨浪冲垮。这种用“零事故”掩盖“零作为”的行为,是对安全生产底线的践踏,是对生命的极不负责。
破解困局需重构安全治理价值观,把对“零事故”的数字崇拜转为对“零隐患”的行动自觉。我们看到,应急管理部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落地:山东义桥煤矿针对井下零星工程探索“三色三卡”管理模式,按风险等级划分红黄绿三色预警档案,配套工作安排卡、执行卡、完成卡实现责任闭环;重庆市长寿经开区构建危化品运输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体系,通过“电子围栏+卫星定位”划定路线,结合车辆红黄绿码示踪系统实时监控运输状态……这些实践的核心,正是将安全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
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地已调整安全生产考核体系,不再将“零事故”作为唯一指标,而是把隐患自查率、员工培训达标率、应急演练实效等纳入刚性约束。这种从“事后追责”到“过程负责”的转向,恰是对“安全红线不可逾越”的深刻诠释——真正的安全防线,不是事故后的补救,而是隐患萌发前的严防死守。
唯有将安全责任从“高度重视”化为“岗位自觉”,从“被动整改”转为“主动除患”,让每个环节的责任与行动织成密不透风的安全网,才能让“零事故”回归对生命的敬畏,而非“零作为”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