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举 王佳
盛夏的重庆,两江四岸灯火流转,“不夜重庆生活节”如约而至。200余场主题活动、17条特色打卡线路、超亿元惠民红利,再次点燃城市夜间活力。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的重庆,其夜间繁华不仅是消费活力的彰显,更是城市治理能力与文化魅力的生动注脚。
夜经济的蓬勃发展,背后是多重优势的协同发力。从山水夜景到“8D魔幻”体验,从非遗市集到汉服巡游,从裸眼3D到无人机灯光秀,重庆不断拓展夜经济的文化外延与参与场景,让消费、科技与文化在夜色中相互激发,形成独特的经济驱动逻辑。然而,热闹背后更需冷静审视:山地地形带来景观优势的同时,对交通疏导提出更高要求;“打卡文化”带来流量的同时,易陷入同质竞争;多元业态激活消费的同时,加剧了监管与服务压力。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考验着城市的系统治理能力与韧性。
政策导向为夜经济升级指明方向。2025年7月,重庆印发《提振消费若干措施》,明确打造夜间消费标志性品牌、建设核心集聚区;新发布的文旅口号“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更凸显文化与发展理念的融合。这意味着,重庆夜经济不仅要“亮起来”,更要在“强起来”“稳下去”上实现突破。
其一,重塑场景逻辑,让夜经济融入日常。夜间消费不应局限于核心商圈,更要激活社区街巷、公园码头等空间,让“灯火可亲”成为城市常态。以生活为半径、文化为内核,通过可持续运营激发城市角落的活力,才能让夜间灯光真正照进市民生活。
其二,完善治理机制,以精细服务护航繁华。夜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交通组织、噪声控制、消费维权等全链条治理。政府需从“组织者”转向“生态协调者”,以制度设计与公共服务托举夜间繁华,实现烟火气与秩序感的平衡。
其三,提升文化引力,彰显城市精神底色。夜经济不应止于“买买买”,更要成为文化沉浸的载体。市井小吃的风味、非遗市集的温度、汉服巡游的新韵,都是城市独特韵味的表达。唯有以文化为底色,才能让重庆从“消费目的地”升级为“情感归属地”。
重庆的夜色,既是光影的绚烂,更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治理能力与文化创造力的体现。让夜经济从“不夜”走向“有光”,光照民生、光耀文化、光启未来,方能彰显其深层价值与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