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秋双 王佳
当40℃高温炙烤着巴渝大地,重庆用一场“全民皆兵”的森林防火战,悄然书写着中国生态治理的新范式。这不仅是7000万亩林海的保卫战,更是一曲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协奏曲,其背后折射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
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重构公共安全治理共同体。重庆森林防火的突破性在于,打破了传统“政府包办”的单一模式,转而构建“网格化+十户联防”的微观治理单元。将林区居民、农家乐经营者纳入防火网络,看似是责任的下沉,实则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当每个个体成为生态安全的“神经末梢”,防火便从“他人的事”变为“自己的事”。这种模式暗合“公共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核:通过制度设计激活社会资本,让保护生态从行政命令转化为自发行动,最终实现“防患于未‘燃’”的治理效能。
技术赋能与人本温度,数字时代的生态治理辩证法。无人机巡航、卫星监测、智慧平台预警……科技的介入让防火从“人海战术”升级为“精准防控”。重庆的实践值得深思的是:技术从未替代人,而是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翻译器”。当预警信息秒达护林员手机,当村民通过APP实时上报隐患,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技防”与“人防”的桥梁。这种“数字赋能+人文落地”的融合,恰恰回应了生态治理的核心命题:技术必须服务于人,而人的主体性始终是生态保护的第一动力。
从“禁火令”到“生态自觉”,培育新时代的公民生态意识。55%的森林覆盖率,既是重庆的生态名片,又是全民的责任清单。禁火令的严格,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对文明的唤醒;举报违规用火,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对家园的守护。这种转变背后,是生态意识的觉醒。当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与“柴米油盐”休戚与共,当“防火弦”从外部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生态保护便超越政策层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
青山是“防”出来的,更是“共”出来的。重庆的实践证明,守护森林从不是单方面的“守护”,而是一场政府、科技、群众共同参与的“共生行动”。当7000万亩林海在高温下依然郁郁葱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成熟。真正的生态安全,不在防火墙的高度,而在每个人心中那根绷紧的“责任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