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别让面子工程的“美颜”遮了民生的“素颜”
发布时间:2025-07-21 17:06:43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贺玲聪/文

7月20日,央视曝光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政府斥资230.28万元新建的高标准公厕,竟常年“铁将军把门”,沦为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闲置,一边是村民被迫忍受“脏乱差”的旱厕,这种“建而不用”的怪象,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折射出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作祟、民生工程沦为“面子工程”的深层问题。当“美颜”过的面子工程遮住了民生的“素颜”,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惠民”之举,究竟惠了谁?

据报道,吉家庄村作为当地示范村,新建公厕设施齐全、装修明亮,墙上还贴着清晰的日常管理制度,但工作人员却坦言:“平时关闭厕所,只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在东里村,工作人员以“没有钥匙”为由拒绝记者打开公厕,并直言:“使用公厕会产生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更讽刺的是,当地农业农村局在电话中承诺“厕所一定会对外开放”,记者3次实地走访,公厕大门仍紧锁;工作人员虽在电话里满口答应“已打开”,可村民依旧只能“望厕兴叹”。

这种言行不一,暴露了管理责任的严重缺位。这些公厕是2023年稷山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政府资金建设的项目,本应惠及23个村庄,却因“怕麻烦”“怕花钱”而闲置。这不仅违背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落实管护责任”的要求,更与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强调的“用得上、常受益”的原则背道而驰。

稷山县的“公厕困局”只是冰山一角。类似面子工程遮住“民生素颜”的案例,近年来在全国多地频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镇北红村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3万元建设高质量蔬菜大棚7栋、温室2栋,但因缺乏经济效益评估和后续管理,导致设施长期闲置;甘肃省榆中县耗资9亿元建设市民公园,因选址偏远、运营成本高昂,导致长期闭园;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违规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耗资巨大却因整改流于形式,导致耕地资源持续浪费……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重建设、轻管理;重“颜值”、轻实用;重短期政绩、轻长期民生。

面子工程的“美颜”,为何总能轻易遮住民生的“素颜”?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扭曲和问责机制缺失。

一方面,“重硬件、轻软件”的思维作祟。地方政府热衷于“看得见”的建设项目,如豪华公厕、气派广场,因为这能快速提升“形象”,成为汇报中的亮点。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下,一些官员过于注重短期的、表面的成果,而忽视了民生工程的长期效益和实际需求。就像稷山县的案例中,当地“稷山融媒”曾发布视频展示公厕“大门敞开”,营造惠民假象,但实地调查却戳破了这一泡沫。这种“宣传先行、落实滞后”的做法,本质是将民生工程异化为“迎检工程”,是对民众信任的辜负,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管理责任“悬空”。政策虽有要求“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但落实到基层,却因资金不足、人员缺乏而“虎头蛇尾”,背后反映出追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反观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湖南省岳阳市通过严把质量准入关、技术关、舆情关,严抓驻厂检测、落地检测、安装检测,实现农村厕所革命从“建得好”到“用得好”的跨越;重庆市渝中区通过“专人管理、专人督查,管理规范化、保洁标准化、服务人性化”加强公厕监管,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些经验表明,只要责任明确、管理到位,民生工程就能真正发挥作用。

别让面子工程的浮华,掩盖了民生的本真。稷山县的教训警示我们:政策执行不能止于文件,而要落到“最后一公里”。只有拨开面子工程的“美颜滤镜”,让民生的“素颜”真正被看见、被尊重,才能避免闹剧重演。当每座公厕都敞开大门时,我们离“人民至上”的承诺,才更近一步。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