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自主安排休息时间,企业能满足吗?”“加班包薪制太不合理了,加一天班和连续加几天班,加班费居然一样!”……化工新材料行业生产连续性极强,三班倒、轮休制是常态,难以实行每天8小时的标准工时,如何调休、怎样合理结算工资,成为从业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

工人权益保障看得见,企业用工更灵活,劳动关系更和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重庆工业大区,长寿区凭借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聚的优势,成为全市首个特殊工时制度改革试点地区——2024年1月31日,长寿区化工新材料行业企业代表与职工代表共同签订了我市首份特殊工时专项行业集体合同。
该合同明确规定,对行业特殊工时制工种,应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切实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自此,一场特殊工时制度改革在长寿区迅速铺开,助力当地企业与工人实现双赢。
工人之变:从疲惫到从容权益保障看得见
7月16日早上7点半,长寿经开区园区内,机器轰鸣声中,重庆某材料公司男性操作工人冯珊珊正忙着交接班,脸上不见往日的倦意。
作为连续生产岗位的老员工,他曾与许多同行一样,在标准工时框架下,工作日忙闲不均,闲时仍需到岗,自主性受限,家庭也因他的忙碌而少了许多温馨时刻。

但自长寿区启动特殊工时制度改革试点以来,企业积极响应,依据新的审批和监管机制,对特殊工时岗位的职责边界、工时计算规则及工资支付标准进行了科学梳理与规范。
“我们通过详细分析,结合工人岗位特点,优化工作时间安排,确保加班工资计算清晰透明,让工人无需担忧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重庆某材料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人豪介绍,他们还根据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增加了工人的休息休假时间,如今,工人们干劲更足、内心更踏实、权益更有保障。
“通过科学的轮班安排,我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比改革前更合理,工作强度得到优化。”冯珊珊表示,在保障健康休息的前提下,企业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等弹性制度,让员工倍感舒心。“现在每月能多出几天完整的休息日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也更强了。”
作为重庆市首个试点区县,长寿区针对化工、医药等连续生产型企业的特点,助力2.3万名像冯珊珊这样的产业工人实现工作生活“双平衡”。
此外,长寿区还创新智能无感监管,将特殊工时企业纳入“劳动用工监管在线系统”。出现欠薪欠保、减员裁员、争议投诉等风险,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对无风险企业非必要不打扰;对低风险企业发出特殊工时用工风险预警建议书;对于高风险企业,则会主动介入核查。这让工人们在工作中更加安心,不用担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企业之变:从低效到高效企业管理更和谐
在长寿经开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曾因特殊工时审批流程复杂、内部管理面临挑战而倍感压力。企业负责人李敏回忆:“过去,申请特殊工时所需材料多、流程长,给生产安排带来困扰。同时,在工时与薪酬管理方面也需探索更优解,员工满意度有待提升,生产效率因此受到影响。”

然而,特殊工时改革为企业带来了转机。改革重构了审批机制,要素化、清单化、精简化的“一体升级”让企业审批轻松便捷。企业按指引准备材料,通过精简材料、容缺受理等方式,实现全程网办。对于许可续办企业,还适用简易程序,做到“即办即走”。李敏感慨:“现在审批时间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3个工作日,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生产和研发上。”
李敏介绍,改革也为企业管理模式带来了新思路。企业参与了化工新材料行业的特殊工时专项行业集体协商,与职工代表就工资薪酬、休息休假等问题达成共识。通过签订特殊工时专项行业集体合同,企业与职工建立了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不仅提升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降低了劳动纠纷风险,企业还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用工体检、待遇试算等特色服务。
此外,改革推行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充分彰显了服务型监管理念。李敏表示,对于企业在用工管理中出现的非主观故意操作偏差,若能主动纠正且未引发实际不利影响,政府设定合理“观察期”,期内通过教育、指导、约谈、普法等柔性措施,引导企业主动合规整改。
改革之效:从首创到推广劳企共赢新范式
审批管理全国首创,通过建立“三要素+三环节”审查机制,推行普简分流、分类审批,使审批经办可量化、易操作、能落地……长寿区的特殊工时改革,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改革经验不仅获国家三方推广,还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其审批标准化经验更是在全市推广并通过地方标准立项。

改革成效显著,审批管理探出了新路径;惠企便企数实融合,提升了企业和员工的获得感;权益保障协商共治,树立了好典范。劳企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总量同比增长2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申报量、入选量同比大幅增长,川维化工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劳企双方协商化解劳动争议2021件,案前调解率高达76.1%。
随着“长寿经验”入选中国改革案例,其创新举措正在川渝地区推广。西南政法大学劳动关系专家陈教授评价:“这项改革既守住了‘工资保障’底线,又画出了‘弹性用工’高线,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劳动关系治理新范式。”
眼下,长寿区正将改革延伸至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领域。长寿区人社局分管负责人黄洪飞表示:“下一步,要让更多劳动者享受‘量身定制’的工作时间,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幸福的同频共振。”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