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睿见丨博物馆文创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11 17:34:37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陆世玲/文

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雪糕”今夏爆红网络,却因包装缺失生产信息被质疑为“三无产品”,市场监管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几乎同期,上海博物馆一款“蝠桃瓶”发光冰箱贴因瓶底开孔设计与文物流落海外时被改装灯座的伤痛史形成呼应,被批“消费文物苦难史”。这两起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博物馆文创热的隐忧:当文物变成消费品,我们该如何守住历史的尊严?

不可否认,文创产品确实为博物馆打开了新局面。从故宫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饼干到敦煌研究院的飞天冰淇淋,这些充满创意的产品让高冷的文物走下神坛,变得可亲可感。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2024年文创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产品覆盖文具、服饰、美妆等5000余种。这种“以商养文”的模式,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更让传统文化在消费场景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然而,当文创开发渐成风潮,一些问题随之浮现。在某博物馆,游客举着文物雪糕与展品合影后,随手将包装扔进垃圾桶;在另一个展馆,孩子们兴奋地舔着“青铜鼎”冰淇淋,却对展柜里的真品毫无兴趣。当文物被简化为拍照道具和消暑零食,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是否正在被消解?一些博物馆甚至为追求经济效益,推出粗制滥造的文创产品,将珍贵文物与网红食品生硬嫁接,使文化沦为流量的附庸。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好的文创”。真正的文创产品应该是文化的转译者,而非简单的复制品。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翠玉白菜”伞,在还原文物造型的同时,讲述了这件珍宝的传奇故事;苏州博物馆的“文徵明茶”,将书画艺术与生活美学完美融合。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创的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能否建立文物与当代人之间的精神联接。

当前博物馆文创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同质化严重,“万物皆可雪糕化”的跟风开发让文创失去独特性;二是专业性不足,多数博物馆缺乏创意研发人才,导致产品停留在表面模仿;三是教育功能弱化,部分文创产品既无知识性也无艺术性,纯粹为了博眼球。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文创开发背离了博物馆的初心。

要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建立明确的文创开发准则。首先,坚持“内容为王”,每件文创产品都应成为文化的载体,附有文物背景、历史故事等知识性内容。其次,注重设计创新,避免简单复制,而是要通过现代表达重新诠释传统文化。最后,强化教育功能,通过文创产品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已出台文件,要求文创开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一指导原则为博物馆指明了方向:商业可以成为传播文化的手段,但绝不能成为目的。当我们在享受文物雪糕带来的乐趣时,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这份甜蜜承载更多的文化重量。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结晶。让它们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固然重要,但比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好的文创产品,应该像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应该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当最后一滴“青铜器”雪糕融化在舌尖,留在我们心中的,不该只是一时的清凉,更应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