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宇/文
近日,K1373次列车因故障紧急停车,旅客被困车厢长达3小时。由于空调停运,车厢内温度飙升,一名黑衣男子因闷热难忍,情绪激动之下砸开车窗通风,最终被警方批评教育。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有人谴责该男子情绪失控破坏公共财物,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问题,也有人理解其在极端环境下的自救及他救行为,甚至夸赞其为新时代“司马光砸缸”。都是为了安全,为何引发如此争议?
其实,事件的核心问题,并非仅仅是乘客的过激行为,而是铁路部门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快速响应。当列车故障导致乘客长时间滞留时,公共服务应当有一套成熟、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旅客的基本安全和舒适,而不是让乘客在闷热中煎熬,最终酿成冲突。
首先,应急预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关键在快速执行且保证效果。铁路部门并非没有应急预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反应迟缓。根据官方通报,7月2日20时28分发生事故,21时,工作人员才将80余个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并将班组自带的40余瓶矿泉水发给旅客。21时20分,有女性乘客出现了头晕等症状,车内温度为31℃左右,此时,紧急协调的900余罐八宝粥、1300余瓶矿泉水才送达,并接力送给乘客。反观此次事件,22时4分,滞留时间已达1小时36分,乘客既未获妥善安置,也未得到明确的信息通报,最终导致个别旅客情绪失控。
其次,公共服务应具备“极端情况”下的兜底措施。列车空调故障虽属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对乘客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铁路部门不能仅以“故障率低”为由忽视应急准备,而应建立更完善的兜底方案。例如:在空调失效时,可手动开启应急通风口或提供便携风扇;储备足够的冰袋、饮用水等降温物资,及时发放给乘客;若故障长时间无法修复,应安排乘客换乘或下车避险,而非被动等待。
在突发事件中,乘客的焦虑往往源于信息不透明。此次事件中,乘务人员仅简单告知“正在抢修”,却未说明预计修复时间、是否会影响后续行程、是否有替代方案等关键信息,导致乘客情绪逐渐失控。
此次乘客砸窗事件,表面看是个人情绪失控,实则暴露了铁路应急体系的短板。公共服务的目标不应只是“不出事”,而是要在突发情况下依然能保障人的基本尊严与安全。如果铁路部门能在故障发生后迅速启动降温措施、提供通风方案,及时疏散乘客,或许就不会有人被迫“自救”甚至触犯法律。真正的现代化公共服务,是更具人文关怀和弹性的应急处置机制。希望此次事件能推动铁路部门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让类似事件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