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文
最近网络上一条视频,6岁的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结婚得找性格互补的!”下面300多万点赞,评论区全是“我活了几十年,还没个小学生通透”。现在网上这种“小孩哥”“小孩姐”特别多,年纪不大,嘴里却蹦出一堆像大人说的话,听着新鲜,细想却有点不是滋味。
这些孩子为啥这么“早熟”?归根结底就是,现在的信息太容易获取。手机刷一刷,爸妈聊天听一听,电视剧里的台词记几句,小孩就像海绵一样全吸进去。你让他说点“大人话”,他能给你整得头头是道。谈感情一套一套的,说职场比谁都明白,甚至能点评几句社会新闻,当然这也间接说明咱们孩子聪明。
要说好处,那可能是孩子见多识广,比咱们小时候懂得多。然而,坏处也挺明显:他们好像跳过了该有的童年。本该琢磨着怎么玩泥巴、过家家的年纪,却早早开始操心“结婚找啥样的人”“工作怎么混”,这算哪门子事儿?其次,孩子毕竟是孩子,那些看似“通透”的话语,很多时候只是模仿来的,他们未必真懂背后的意思。就像那个说“性格互补”的小男孩,他可能都不知道“互补”的真正含义,只是到处听,经常听,也就记住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些话往往带着家长的影子。孩子嘴里的“结婚要找有钱的”,可能是常听爸妈吵架“早知道当初就找个有钱的”;说“谈恋爱别太认真”,说不定是家里饭桌上给适龄青年“上课”听到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其实是大人的观念和家里的氛围。有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说话像个小大人,可爱又懂事”,却没意识到,这可能是孩子在被迫消化成年人的焦虑。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总夸这些“小大人”聪明,却忘了他们只是个孩子。信息爆炸把成人世界的规则、压力一股脑推到孩子面前,他们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判断,就先学会了模仿。久而久之,童真没了,却多了些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清醒”,我们该笑还是该愁?
说到底,“小孩哥”“小孩姐”的走红,更像个提醒: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要注意分寸,社会人该谨慎辨别,别总把孩子说的“大人话”当乐子,多想想怎么给他们留一片能安心撒欢的小天地。毕竟,让6岁的孩子操心结婚,不如让他先操心明天玩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