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平/文
5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一带一路”田径邀请赛暨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第3站)将在重庆市长寿区举行。这是继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中匈皮划艇邀请赛、国际铁人三项国际赛事落户长寿之后的又一重量级国际赛事。
长寿区从“全国田径之乡”到“国际赛事名城”的蝶变之路,既是一部体育基因传承的奋斗史,更是一张以赛兴业、以赛营城的创新答卷。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浪潮中,长寿这座常住人口不足百万的渝东新城,何以频频承接国际大型赛事?何以成为国际赛事“新磁场”?其背后是体育精神、城市治理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小城办大事”的智慧与担当。
传承与创新并举,激活体育基因内生力。长寿的体育底蕴,早已深植城市肌理。从李涛、彭凤梅到贺相红,一代代运动员在竞技场的突破,让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成为城市灵魂。如今,长寿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与重庆市体育局共建田径二线队,依托长寿中学打造“选材—培养—输送”闭环体系,让校园成为竞技人才的“孵化器”。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战略,不仅延续了“田径之乡”的荣耀,更将体育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硬件与机制双优,锻造赛事承办硬实力。承办国际赛事,考验的不仅是热情,更是专业能力。长寿区体育中心对标世界田联标准,以智能设施和黄金赛道打破“小城难办大赛”的固有认知。从电子测距系统到铁人三项“黄金赛道”,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国际标准、中国品质”的追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创新机制:通过政企协同、专家智库参与,形成赛事筹办的高效执行模式,为中小城市承接国际赛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体育+”跨界融合,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长寿的突破,在于跳出“为赛而赛”的局限,构建“赛事+”生态圈。一场田径赛,联动川渝特产展销、非遗夜市,预计拉动消费超1亿元;一项铁人三项赛,催生3731处体育设施,织就“15分钟健身圈”。这种“以赛促产、以赛兴城”的思维,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让体育成为文旅融合、消费升级、城市更新的催化剂。数据显示,长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74平方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观赛经济”年均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超15%,生动诠释了“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的共赢逻辑。
小城大作为,书写体育强国新注脚。长寿的实践表明,城市能级并非承办国际赛事的唯一门槛,精准定位、创新机制、系统谋划同样能实现“弯道超车”。其经验为中小城市破解“赛事焦虑”提供了新思路:既要深挖本土特色,将文化底蕴转化为赛事IP;也要以市场化思维整合资源,推动“体育+”全链条增值。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全域赛事体系”,长寿的探索恰逢其时。未来,若能在绿色办赛、智慧赛事等领域深化突破,这座“国际赛事名城”必将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长寿方案。
常来长寿长长寿,长寿常来常常来,见证的不仅是体育的激情,更是一座城市以创新破局、用实干作答的雄心。在这里,体育不仅是竞技场上的争锋,更成为驱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