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飞/文
今年“五一”假期,重庆这座“8D魔幻”之城再次成为全国文旅瞩目的焦点:接待游客量高达185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4%;旅游收入达到151.71亿元,同比增长16.3%,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从主城到区县,从网红地标到市井烟火,这座城市以“让”与“开”的姿态,将游客的体验感置于首位,用真诚与智慧诠释了何为“流量变留量”的长红密码。
“让”出资源,彰显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温度。“五一”期间,渝中区的千厮门大桥“封桥迎客”,化身为“步行观景台”。这一举措,不仅延续了重庆每逢节假日“让景于客”的优良传统,更是将原本的交通动脉巧妙转化为文旅纽带,让游客们在绝佳视角之下,尽情欣赏重庆的璀璨夜景,感受到被重视、被珍视的独特仪式感。随着“荣昌卤鹅”的火热出圈,荣昌区新晋为“五一”假期热门打卡地。为了留住游客,荣昌区发起“让车位、让餐位”的倡议,市民积极响应,主动错峰出行,为外地游客让出更多的出行空间。
“开”放格局,凝聚全民参与的城市热情。在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向游客敞开大门,推出价格亲民实惠,仅在3元至18元之间的“荣昌卤鹅”“猪油泡粑”等特色小碗菜,让游客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体验到独具地方特色的烟火气。食堂开放首日,迎来了超3000名游客的热情光顾,现场米饭蒸了上千斤,餐盘供不应求。一位志愿者大哥腾出自己的家给游客提供住宿,自己却住在工房里,把重庆人的豪放与热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主客共享”的包容心态,将重庆从单纯的“旅游目的地”升华为一个充满温情的“情感共同体”。正如网友们所感慨的那样:“在重庆,游客不是被服务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家人般款待。”
重庆的实践充分表明,城市文旅的长红绝非偶然,而是系统化治理的必然结果。
封桥、开放食堂等资源让渡的举措,精准击中游客痛点,切实解决了游客的实际需求,赢得了游客的良好口碑。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限流措施以及分时段开放等方式,有效平衡了公共服务压力,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游客体验的最大化。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传播与分享,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广告营销,充分说明情感共鸣胜过商业营销。
“五一”假期的重庆,灯火与人潮共舞,真诚与智慧并存。这座城市的待客之道,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更是一次城市治理的生动课堂——唯有以民为本、开放包容,方能在流量时代书写“长红”传奇。